公告版位
Yahoo!奇摩部落格終止服務【蔡清河&陳淑嬌的膠彩畫世界】 秉持著為膠彩畫及藝術界提供探討空間敬請各位同好繼續支持

目前分類:膠彩材料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膠彩畫材料的認知                        (本文為陳淑嬌94年整理,若要引用請回應)

天然土繪具:
    各國天然土。大自然的泥土色,有黃、褐、綠等色系,加入水干可調出非常柔和的感
覺。例如加「敦煌黃土」可畫出鄉土的味道。目前有三十多色,每瓶70g約200元。

水干顏料:
    除基本高彩度純色外,其他大多以胡粉或白土調製成各種色系,因廠商不同共有數百
種顏色。如對色彩有概念亦可自行調配出。但有些漂亮的中間色如沒把握調出,可多添購
一些,相信對作品氣氛的營造會有所幫助。

礦物質顏料
天然:加熱會變暗,如綠青加熱會變黑綠青,又叫燒綠青。
      因天然彩色礦石種類少又貴,如群青100g約11340元。
新岩:釉燒而成,穩定不變色、種類多又便宜。
合成:用方解石等染色而成,不太穩定又會褪色。

胡粉
    為牡犡殼風化五至十年再加工製成,共有以下各種成品:
白雪胡粉:可用來打底,因有雜質,用在作堆高效果反而較牢固。150g約200元
金鳳胡粉:色純。150g約520元
盛上胡粉:內含雜質,可用來打底或堆高用。150g約170元
條狀胡粉:(管裝)因與水彩一般,膠量已固定,堆高及效果不太好控制。
顏彩:以水干兌入阿拉伯膠或蜜蠟。色純,可用來打稿、寫生或小面積使用。


在胡粉的分類中,則分為太極無上花胡粉、盛上胡粉、水飛胡粉(白雪、白壽、
金鳳)這三大類。其基底材都為Oyster Shell(牡蠣),也就是利用其殼研磨成粉
,去除雜質之後,再依照潔白淨度的不同為區分。其中花胡粉為顆粒最粗,白
度最低的胡粉,再來則為盛上胡粉,最後則是白雪,這三者皆為牡蠣殼底層研
磨出來的,其次則是白壽,是利用牡蠣殼上蓋邊緣之處,而金鳳,當然就是挑
選牡蠣上蓋最光滑白淨的部分。





三千本膠、粒膠、軟韌鹿膠、乾燥鹿膠、軟韌膠素(以上皆為牛皮膠)
軟韌鹿膠:為預防日本乾冷氣候使作品破裂,有加保濕劑,在台灣使用時需注意下層顏料
          全乾再上色,以免發霉。雖有此缺點,但仍是一般膠彩畫家最習慣使用的膠。
板膠:(魚)              阿拉伯膠:(植物膠)

以下材料皆分粗細號數,可用來打底。或加入水干、礦物顏料均有不同效果。
盛上:浮石粉,灰色。「盛上」日文為「打底」。150g約290元
水晶末:150g約380元
岩胡粉:大理石粉,可當白色與礦物顏料調和使用。150g約210元
方解石(末):鐘乳石粉,透明度高,較有折射亮度。150g約260元
盛上胡粉:其盛上二字的日語讀音為(羅馬拼音為"Moly-A-Ge",該字義為提高、墊高之意,就是用胡粉為基底材將打底或部分畫區做厚或墊高的意思。此部份的胡粉則需取扱粒子較大的粉末,因此來自於石臼精磨後的第一沈澱槽之中,其胡粉粒子約為10~40micron(0.01~0.04mm)讓使用者更容易達到墊高的效果,又不失表面的細緻度。





































































































































膠彩畫、 油畫 尺寸表


 號數 人物型F(Figure) 風景型P(Paysage) 海景型M(Marine)

0


17.5×14.0cm

1


22.5×15.5cm

2


25.5×17.5cm

3


27.0×22.0cm27.0×19.0cm27.0×16.0cm

4


33.0×24.0cm33.0×21.0cm33.0×19.0cm

5


35.0×27.0cm35.0×24.0cm35.0×22.0cm

6


41.0×31.5cm41.0×27.0cm41.0×24.0cm

8


45.5×38.0cm45.5×33.0cm45.5×27.0cm

10


53.0×45.5cm53.0×41.0cm53.0×33.0cm

12


60.5×50.0cm60.5×45.0cm60.5×41.0cm

15


65.0×53.0cm65.0×50.0cm65.0×45.0cm

20


72.5×60.5cm72.5×53.0cm72.5×50.0cm

25


80.0×65.0cm80.0×60.5cm80.0×53.0cm

30


91.0×72.5cm91.0×65.0cm91.0×60.5cm

40


100.0×80.0cm100.0×72.5cm100.0×65.0cm

50


116.5×91.0cm116.5×80.0cm116.5×72.5cm

60


130.0×97.0cm130.0×89.0cm130.0×80.0cm

80


145.5×112.0cm145.5×97.0cm145.5×89.5cm

100


162.0×120.0cm162.0×112.0cm162.0×97.0cm

120


194.0×130.0cm194.0×112.0cm194.0×97.0cm

150


227.0×182.0cm227.0×162.0cm227.0×145.5cm

200


259.0×194.0cm259.0×182.0cm259.0×162.0cm

300


291.0×218.0cm291.0×197.0cm291.0×182.0cm

500


333.0×248.5cm333.0×218.0cm333.0×197.0cm

蔡清河陳淑嬌膠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 Dec 21 Wed 2005 14:20

箔合及押箔所需用其及方法
箔合所需用具:
(1)馬連     (2)竹夾     (3)報紙或月曆紙、雜誌等   (4)椿油(植物油)或嬰兒油
(5)箔       (6)平台(可用電話本代替)               (7)爽身粉(或滑石粉)

箔合的步驟
    不管是金或銀箔都是非常薄的,不能直接使用。必須藉由箔與箔之間的一層薄紙密
合後,箔才能使用。而這一層薄紙就稱為箔合紙。

 (1)將椿油等滴在報紙或月曆紙上,用馬連在沾油墊外上之以摩擦,使油氣沾在馬連上。
 (2)用竹夾取下覆在金箔上的箔合紙,放在平台上,再用沾有油氣的馬連在箔合紙上摩
擦幾下,使油氣附著於箔紙即可。
 (3)摩擦過的箔合紙因產生靜電的關係,宜稍待片刻後再放回箔上面。
 (4)放好了箔合紙後,用竹夾肚輕壓,使和箔緊密接合。箔合的過程中需注意的是箔合
之後的箔最好在當日使用完,否則經過一段時間後,箔和箔合紙過度密合,就無法取下。

押箔的步驟  
 (1)欲貼箔的部分可先用鉛筆輕輕的畫上格子。如此可防止押箔時歪曲。
 (2)將欲貼箔的畫面塗上2-3次的捨膠。為了使箔的接著力提高,並使畫面的膠水乾得慢
    一些,所以使用不稀釋,甚至比平時更濃的膠水,我們稱之為「捨膠」。
 (3)將膠水略稀釋後,在畫面上欲貼箔處約比一張大一些的面積先塗上膠水,將貼好箔
    合紙的箔,箔面向下,角對齊後,輕輕放下用棉花壓平,慢慢將箔合紙撕下,即完
    成一張。
 (4)貼第二張箔時,記住需和第一張重疊一小部分(0.2或0.3公分)。畫面的末端可先
    將箔剪開再貼。
 (5)等全部貼完後,讓它自然乾燥,用脫脂棉將多餘的油分吸起,再上一層膠礬水,可
    防止變色及方便上色。

箔的修補
貼的不好的地方可以利用修補的工作使畫面完全不漏出破綻來。
 (1)可利用刷毛(拼筆)沾取熱水將箔刷去後重貼。
 (2)如果是小面積的修補,可先把箔剪成小片後修補。

灑金、銀箔
將不完整或貼壞了的箔收集起來,可利用這些來灑金或銀等。所謂灑金、銀就是將剩餘
的箔放在貼有金網的砂子筒中攪拌成粉末後灑在畫面上。金網的種類有粗細之分,可依
照自己所需來選擇。

灑金、銀箔的步驟
 (1)在畫面上塗上極薄的膠水(三千本1支對700-80Occ的水)約3-4次。
 (2)直接使用砂子筒灑在畫面上亦可,若是希望砂子的大小粗細相同的話,先用硬毛筆
    攪拌竹筒內的箔後倒出,再倒入竹筒內攪拌,重覆2-3次。
 (3)將預備好的砂子放到竹筒中,用硬毛筆輕輕轉動,灑在畫面上。也可用鐵棒敲打竹
    筒或者跳動硬毛筆也是一種方法。
 (4)不要急著一次完成,可分2- 3次,如此效果較好。但膠水如果乾掉,砂子就附著不
    上去了,所以只有要灑砂子的部分先塗上膠水。
 (5)灑到一個程度之後,將和紙放在畫面上,用手掌壓平,如此砂子不但可以和畫面密
    合,同時可將多餘的膠水吸起。
 (6)膠水乾了之後再上一次膠水,必要的地方再灑上金、銀箔。一直到整個畫面接近自
    己的理想。
 (7)灑金、銀箔的工作完成之後,等待乾燥。完全乾後,用綿布等摩擦畫面,把多餘的
    砂子除去。

二、金、銀泥的調溶
 (1)比調製礦物質顏料時更少的膠、磨開。
 (2)磨開後的金泥置於電爐烘加熱。
 (3)待膠乾後,產生光澤時取下碟子。記住若加熱過頭,金泥的量會愈少。
 (4)冷卻後加入溫水調開,待金泥沈澱後,將溫水倒去,這時一些混濁液體也會一起被
    倒掉。重覆這個步驟2-3次,如此就能調出非常漂亮的金色來。
 (5)最後加入很薄的膠水即可使用。需記住因金的比重重,膠水過少,無法附著在畫面
    上。但膠水過濃則金泥的發色度會很差。至於銀泥的部分因加熱會變黑,所以在調
    製的過程中不能使用電熱器加熱。其它的過程和調製金泥是一樣的。

蔡清河陳淑嬌膠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Dec 21 Wed 2005 14:04
絹布
    現代的膠彩畫因厚塗的傾向愈來愈強烈,所以一般人都是以紙做為基底材料。其實,不
只是紙,絹、板(檜、杉、桐)、麻布、綿布等都是膠彩畫中很好的基底材料。

    布的當中絹是最常被使用的。其它麻布、綿布,甚至現代的聚酯等化學纖維也被運用。
麻布不怕蟲咬,以基底材料而言,在保存上最合適,但紋路粗而且容易使顏色的發色度變差
,而綿布和麻布一樣。但在印度及西藏畫在麻、綿布上的作品比絹多。其實使用麻、綿布時
只要多打幾次底,顏色發色度的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

    從古代至戰後,甚至到今日,絹一直都是膠彩畫的主流基底材料。動物性的材料製成,
所以容易遭蟲或蠹蟲侵襲,但卻一直被使用。因為絹漂亮的光澤及發色度超群出眾,可以把
膠彩顏料的美表現得淋漓盡緻。

    絹是非常怕濕氣的,只要一受潮就無法裱得很好,所以在保管上要十分注意。絹依織目
又分為二丁通,二丁通重目、三丁通等其中以三丁通最優,當然價位也較昂貴。

 一、材料
1.絹
2.白膠
3.木製絹框
4.糊刷

步驟
1.準備一張和絹框約同等大小的絹
2.絹框的部分塗上白膠
3.將絹布表面朝內側卷起
4.絹布左右兩側對準絹框後貼住,並確認絹布是否直線而下
5.確認後輕拉左右兩端,待乾
6.上膠礬水


    在中國織出的絹布,為尋求更柔和、更纖細的製作,因而開始了東西文化的交流。自古
以來被當成膠彩畫的基底材料的絹,產生了許多完成度高的名作。在絹布上描繪最令人喜悅
的是透過畫家的手,絹布傳達出畫家真摯的熱情。即使如此,絹布是高價的產物,而且不可
有修改重新描繪的過程,是非常需要高度的技巧來處理,加上膠彩畫偏厚塗的傾向,使得在
絹布上描繪者越來越少,但卻是可試試重新調整看法的美麗素材。

    在絹布上作畫,要對絹布有所認識才行。彩繪用的繪絹是採用生絹(另外衣服材料用的
練絹,是使用去除表皮的絹)。絹是以縱線和橫線織成的,縱線搓捻的緊,橫線搓捻的較為
寬緩,含水分後,搓捻較緊的縱線產生緊縮現象,這是處理繪絹最難的地方,現在所使用的
繪絹,多以機械織的絹布為多,搓捻也較緊,其收縮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應預先知道
才好。

    其他絹和基底材料相比,更容易呈現出膠彩畫顏料的美感,柤反的,膠的增減弄錯的話
或厚塗時,顏料會容易剝落,增加其困難度。首先要在比圖面尺寸大一圈的木框上裱上絹才
能開始,而繪絹對濕氣非常敏感,沾染濕氣後無法繃得很緊,必須非常注意保管,可以的話
,盡量只買當時所須使用的大小才好。

裱絹布時
    首先準備好配合絹框大小的絹布,以毛刷沾濃漿糊塗在絹框上,如果是第一次使用絹框
,為了能充分黏合,須予先作捨膠的工作(塗上漿糊後等乾再塗重覆2有次),接著將正面卷
成內側的絹布握住兩端,先從絹框的上半部開始黏貼,漸漸放鬆卷起的絹布,將下端黏貼起
來,接著確認好縱線是否筆直的連通上下兩端,再拉緊左右兩端將絹布的織目整理好,再塗
一次漿糊,待乾即可。

    繪絹在框上裱好後,塗上膠礬水後即可使用。確實貼好的絹布具有獨特的彈力,以動物
纖維織成的絹布,應使用沒有加防腐劑的漿糊才不遭損壞,基本上在畫面的上下方向縱線要
順暢,這樣在裱卷軸時,若搓捻的線搓得緊,容易向上卷,而且緊縮的縱線,也不致造成圖
面向外彎曲卷軸時的困擾。


蔡清河陳淑嬌膠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Dec 21 Wed 2005 13:41

資料來源:鳳凰顏料

膠的介紹:
  膠是自古以來許多國家共通使用的原始接著劑,從埃及的壁畫到世界西洋古典繪畫,幾
乎都是使用膠來描繪,岩彩畫也一樣,所以和油彩畫對照的稱呼亦有人稱為 <膠彩畫>。這
些膠在膠彩畫中佔有很重要的功用,是以動物或魚類的皮、骨裡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質加
工而成,就像在做魚,肉料理時放置一段時間後產生的凝固物。在膠彩畫裡被使用的膠,有
三千本膠(灌一次形成三千支膠而稱之)、板膠、粒膠、軟硬鹿膠、兔膠等。

溶膠的過程:
   調製顏料時、膠的濃度因人而異,一般份量為水200cc對三千本膠一至二條為適量;以
較稀的膠來溶顏料,再加少許水,或以較濃的膠來溶顏料,再加入大量的水,各有其各樣
程度的配合,若要呈現出礦物顏料美麗的效果,便要注意膠的使用方法。基本上粗粒子的
顏料使用時加濃膠、細粒子的顏料使用時則調和較稀薄的膠,在繪製作品時,隨畫面的完成
程度,膠的濃度也跟著改變。一般而言,打底時使用較細粒子的顏料,越接近完成時,則
使用較粗粒子的顏料。最開始時使用較濃的膠,而後慢慢稀釋其濃度,在完成階段時儘可
能的薄塗,能獲得最好的呈色效果,13號或標示(白)的顏料或水干等細微粒子的顏料,調
以較稀薄的膠較好。

    另外畫面的需求不同,膠的濃度也應有所不同,若重視肌理或以厚塗法圖繪的作品需
要較濃的膠;而以細粒子的顏料為主體表現,不斷重疊塗繪的作品或畫在絹布上的作品,
則須靈活運用濃度較稀的膠。

   三千本膠等乾燥性的膠,在溶膠之前必須先以水浸泡並放置一段時間,需要準備的是
三千本膠一至二條,水200cc,電熱器、膠鍋、鉗子、紗布、攪棒等。以鉗子將三千本膠
剪成小段放進膠鍋中,加入200cc左右的水放置一段時間,這時泡脹的膠塊含有大量的水
分,應該會比較好溶化。

    在溶膠的過程中應避免直接加熱,或可使用陶製膠鍋,膠湯的溫度不可超過70度,
因為膠在高溫溶化時,將變得比較沒有黏著力。另外須注意隨時以攪拌棒攪動,以免燒
焦,其後再以紗布過濾後即可完成。

膠和水的比例
‧ 三千本膠 膠1~2條 + 200㏄ 水
‧ 鹿膠液 以3倍的水稀釋
‧ 鹿膠 膠10~15g + 200㏄ 水
‧ 粒膠 膠10~15g + 200㏄ 水
 
    在膠彩畫或日本畫中,以胡粉或礦物質色粉調製顏料時,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媒材
便是膠。這膠並非化學性所合成製作出的膠,而是由動物的皮骨所熬製提煉的動物膠。
目前較為廣泛被使用的膠大部份是,三千本膠、鹿膠、粒膠,板膠等,雖然這些膠形狀
、名稱都不相同,但其原料都是來自如上述所提及的動物膠。

    如同其他動物膠一般,鹿膠也是由牛的皮骨所提煉,其名稱由來是於,約六十年前
妻屋老師傅以日本古代所暢用之"鹿"膠所命名<註一>,如今妻屋老師傅早已仙逝,目前
由其女兒承襲經營,並開發了妻屋膠,即所謂的"鹿膠液"。

<註一>距今約五、六百年前當時日本所製作膠的原料大部分來自鹿的皮骨,所以妻屋老
師傅沿用"鹿膠"來命名,以表示其產品是遵循古法製作,其實該原料是來自牛的皮骨。

    鹿膠的功能性與其他膠類不同的地方是在於,日本的冬天氣候極為乾冷,在早期日
式建築當中,通風性極佳,一般畫者即使在室內作畫,其顏料乾涸的很快,因此許多作
品上的顏料容易龜裂、剝落,甚至有時顏料乾涸太快因劇烈冷縮,導致紙張爆裂。

    因此鹿膠中摻入了保濕劑,意在延緩作畫時顏料在乾冷的氣候中乾涸的時間,這種
加入了保濕劑的鹿膠便叫作"軟韌"。另外,未加入保濕劑的鹿膠就叫做"乾燥"。

    早年本公司在進口鹿膠時曾與鳳凰顏料原廠討論此一課題,因為台灣的氣候較為濕
熱,若有人在使用鹿膠"軟韌"的過程中,未注意顏料乾燥的時間,反而容易疊色失敗或
造成發霉。但由於台灣地區許多膠彩畫家在日本留學時已習慣使用鹿膠"軟韌",因此本
公司雖有進口,但仍建議使用者採用鹿膠"乾燥"或其他膠類如三千本膠等。

    若有膠彩的愛好者仍在使用鹿膠"軟韌",請千萬留意顏料在畫上後乾燥的時間,耐
心地待其完全乾涸後,再做疊色,才不容易失敗。

蔡清河陳淑嬌膠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Dec 20 Tue 2005 20:31







◆ 紙張的發明


蔡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在沒有發明紙以前
,古代各國人民曾想盡辦法,利用石頭、磚頭、樹葉、樹皮、蠟板、銅
、鉛、麻布和獸皮、羊皮等等,文字記錄下來。


在我國商朝時,人們把文字一筆一劃地刻到龜甲和牛、羊、豬等動物的
肩胛骨上;隨後,人們又用規格一至的木片(又稱簡)和竹片(又稱牘)
來書寫文章;以後,還用以絲織品縑帛為紙來書寫的辦法。東漢時期,
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竹簡、縑帛越來越不適應書寫的需要。為了製
造一種比較理想的書寫材料,蔡倫在前人利用廢絲綿造紙的基礎上,採
用樹皮、麻頭、破布、廢魚網為原料,成功地製造了一種既輕便,又經
濟的紙張,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有了悅躍的進
步。公元105年,蔡倫將造成的紙張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讚揚。從此
,人們都用這種紙,並在全國通稱蔡倫造的紙為"蔡侯紙"。


公元121年,東漢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牽扯到蔡倫,漢武帝命令他
投案。蔡倫恥於受審,即洗浴全身,換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後服毒自盡。
  
公元8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
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
生衝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
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
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
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1000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
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
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捲煙紙、宣紙和
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蔡倫對我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並且這種影響
還將持續下去。今天,我們是無法用數量來衡量紙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
用,人類對紙的使用將會延續到何年,更是難以預測。因此,蔡倫(還
有四大發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發明者畢升)理應在為中國和人類歷史
進程帶來巨大影響的人物名單裡佔據首席或近乎於首席的位置。


◆ 紙的發展過程


造紙術雖在西元 751 年已傳入阿拉伯世界,然使用的原料及設備幾乎
延續了一千多年而未有重大的改變,直到西元1798年才由法國路易士‧
羅伯〈 L. Robert〉先生發明了捲式抄紙機,此再經英人頓肯〈B.
 Donkin〉的研究改良,人類史上第一部實用長網抄紙機終於在西元18
08年誕生─ 紙的製程從此由手工抄紙改為大規模的機械生產。


由於造紙機械的改良,造成造紙能力的劇增,古時後使用之樹皮、麻、
破布等原料,因而發生了供不應求的現象。為解決此問題,人們開始利
用篙、木材作為破布、麻等代用品。首先於一八五○四年德國凱勒
〈 Keller 〉發明了碎木漿,開啟了近代造紙料源之門後,隨著人類不
斷的研究,因而解決了造紙原料的問題。而至今日使用各種機械與精密
設備,抄造寬在九米以上,而每分鐘長度則在一仟三百米以上的紙捲
,實是無法相比的。


◆ 紙的定義與應用


紙的一般定義是:任何一種纖維的物質,利用機器或天然的方法打散其
纖維,浸入水中,再用可排水的模子將纖維濾集起來,即成為一張紙。
許慎[說文解字]提到:「紙,絮一沾也 」,「沾,潎絮簣也」,「潎,
於水中擊絮也」;服虔[通俗文]內則謂:「方絮曰紙」。所以,「絮」
是原料,「沾」是工具,「潎」是方法,而「方」就是成品形狀了;也
就是說:「紙,是水中的絮,經過濾水之簣脫水,黏結後而成的方形物
。」


因此,由古至今造紙技術雖然不斷的改進,但,基本的原則確是不變的。
紙的主要原料是纖維,尤其以一些纖維的韌度較強、較長、較具光澤的
植物最為討好,自古麻、竹、桔、稻草、藤……都是製紙的主角。



 紙製品工業的主流在包裝業,由於包裝業隨工商業發展,而日益興盛
。下列幾項發展趨勢,更可預見本業的未來發展情形與從事本職業的光
明遠景:


(一) 由於海陸運輸技術的改進及紙製容器品質的改善,若干過去使用
竹簍或木箱運輸水果、食品及工業器材,如今均逐漸改用紙製容器。因
此就業市場對本類技工之需求,將隨出口貿易的成長,而不斷增加。


(二) 隨著國民生活水準之提高,各類紙箱、紙盒、紙袋、紙盤、紙碗
、紙杯或紙製衣服等消耗量,日益增多,對本職類技術工的需求量,亦
必日趨殷切。


(三) 今後紙製品品質的要求,將日趨高級化,且其生產改為機械化或
自動化後,企業界對所需技工的技能要求水準,將逐漸提升故須加強訓
練工作。且由於本職業尚無技能檢定,今後尚有待政府主管部門與同業
公會合作,推展辦理。轉載於紙張小博士


紙張的脫酸方法


前面已經提到,由於紙張中含有酸,使得近代出版的圖書、報紙變質損
壞。大量的實驗和事實證明,機製紙一般只有50~60年的壽命。經脫酸後
其"壽命"可以達500年左右。因此脫除紙張中的所含的酸,是延緩紙張壽
命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自從 19世紀以來,人們普遍發現圖書自毀現象。為解決紙張老化問題,
許多國家從1930年開始研究脫酸劑和脫酸方法。(如美國Barrow公司、
紙張化學研究所the Ontaria研究基金會國家檔案館、國家標準局等)
。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1936 年由the.Ontario研究基金會的 Ohosehisr
.Heitz(奧托.希爾霍爾茨)首先獲得了美國專利,並發表了一篇題為
"紙張及紙張製品的化學穩定過程"的論文。隨後美國紙張保護專家巴羅
(Brrow)使用Ca(HCO3)2溶液處理方法,並於1940年他發明了紙脫酸
的兩步法(即氫氧化鈣和重碳酸鈣法),此法在40年代和50年代得到廣
泛的應用。到了1957年Gear在美國使用了Mg(HCO3)2單液改正法,首
次使用了鎂化合物作為脫酸劑。1965年,Rotet報導了以鎂化合為氧化
木漿的穩定劑。1973年Giibet 對其穩定作用做了更深入研究指出,鎂
試劑對於像鐵這樣金屬氧化催化劑起鈍化作用。1959年威爾遜和福爾希
建議把醋酸鎂用作纖維素加膜的抑制劑。並選用飽和鈣鎂碳酸氫鹽作為
噴塗脫酸劑。與此同時,為了克服以水為溶劑脫酸液的缺點,從此,無
水脫酸劑和氣態脫酸劑的研究都有了進展,並逐步成為脫酸劑發展的主
流。


脫酸方法很多,歸納起來可以分三類:


一、水溶液法(濕法):水、石灰水(氫氧化鈣和重碳酸鈣)碳
酸鈣和碳酸鎂,重碳酸鎂。


二、有機溶液法(乾法):醋酸鎂、氫氧化鋇、甲醇鎂、甲基碳
酸鎂。


三、氣相法:氨、碳酸環己胺、嗎琳、二乙基鋅。


下邊就分別把這幾種方法向大家作簡要介紹。



水溶液法


水作為一種溶劑不僅可以稀釋紙中的酸,而且還能清洗掉有害雜質,
如銅、鐵離子等。這對於紙張的保護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在實踐
中人們發現,用去離子水洗滌紙張,不僅能脫除酸,也沖洗了紙張中的
纖維素和鈣、鎂離子。雖然酸度降低了,但紙張壽命反而縮短。由於自
來水中含有微量鐵和銅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將對紙張纖維素的氧化起
催化作用,所以不能用自來水洗滌紙張。因為硬水中含有少量的鈣、鎂
離子,能純化紙張中的銅、鐵離子對紙張的氧化催化作用。所以用硬水
作為紙張脫酸的基礎上,各種鹼水溶液脫酸方法也相繼產生。



一、石灰水脫酸法:
  將紙張平放在塑料絲網或銅絲網中,放在石灰水飽和溶液裏約20分
鐘,紙張中酸被中和了。然後再把它移至重碳酸鈣溶液中浸洗20分鐘,
處理紙片上將沉積碳酸鈣,這樣既能脫酸又有在紙中留下抗酸緩衝劑的
目的。


該法簡便易行,是一種傳統方法。經老化實驗證實無副作用,但有人認
為會減弱紙張的抗強度。


二、氫氧化鈣和重碳酸鈣法(即雙液兩步法):
  這一方法是把紙張浸入0.15%氫氧化鈣液經20分鐘浸泡,使紙內游
離酸中和。然後取出再浸泡在0.15%碳酸鈣溶液中,約20分鐘,使過量
的氫氧化鈣轉變為碳酸鈣。碳酸鈣沉積在被處理的紙上,能起抗酸、緩
衝作用。防止紙張進一步變質。


該法發明於1940年,至今仍在使用,脫酸後PH值可能超過8,經過長期
實踐證實是鹼水溶液脫酸方法最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三、碳酸氫鎂法:
此法我們曾經做過試驗,為了配製Mg(HCO3)2溶液,先將6.72MgCO3
放入3000ml容器中,注滿蒸餾水,通入CO2的作用,使其變為Mg(HCO3
)2,Mg(HCO3)2 溶於水,其水溶液PH值為8.5~9即可用來脫酸。
將配製好Mg(HCO3)2溶液倒入搪瓷盤內,把紙張夾放在塑料網上,在
溶液中浸泡25分鐘,取出晾乾即成。在操作過程中,碳酸氫鎂溶液由
於對酸的中和反應逐漸由純白色變成微黃色,最後呈琥珀色。一旦溶
液呈琥珀色就應更換新的溶液。


經此法脫酸的試樣,進行加速老化試驗,測其耐折抗拉強度。


用Mg(HCO3)2溶液處理的酸化紙,其耐折強度比未處理的酸化紙將
成倍地提高。


水溶液脫酸法:具有既脫酸又去污作用,亦能使紙張強度有一定程度
的恢復和穩定性能好的特點。但是,該法又具有以下缺點:即不適宜
大批量脫酸,只能單頁操作。這樣既費時費力,又要拆頁、重裝,所
需成本高、處理周期長。由於水溶液對某些字跡、染料、顏料會引起
烘染或褪色以及出現折皺等現象,所以使水溶液脫酸方法,在實際應
用中受到限制。



有機溶液脫酸法:


水溶液脫酸法有著明顯缺點,為了改進這些不足,避免因水溶液而起
的各種問題,因此,用有機溶液替代水溶液的脫酸方法出現了。巴羅
(Barrow)曾選用雙二醇胺(cliglycolamine)作脫酸試驗,由於雙
二醇胺的易揮發性,在紙上難以殘留鹼,因處理效果不好而放棄。後
又有醋酸鎂作為脫酸劑,用水和三氯乙烯混合液作為溶劑,因醋酸鎂
在此溶劑中溶解不高而導致結果不理想而告終。隨後英國博物實驗室
貝思斯、科普曾建議用Ba(OH)2溶解在甲醇溶劑中作為脫酸劑,採用
噴灑和塗刷的方式,可達到脫酸效果。由於Ba(OH)2有毒性,甲醇
是易燃有毒溶劑,脫酸後具有太強的鹼性,以及鋇離子殘留在紙上不
穩定而被淘汰。


一、甲醇鎂-甲醇法
經過反復探索,人們發現鹼性試劑-醇鎂,即甲醇鎂作為脫酸緩衝劑
。因為甲醇鎂可溶於有機溶劑。本身又具有足夠的鹼性,在紙上能保
留較長時間和特有的穩定作用。甲醇鎂-甲醇是有機溶劑脫酸方法中
最初較為滿意的一種方法。甲醇鎂的鹼性不僅能使紙張中的酸中和,
而且殘留在紙上的甲醇鎂在水汽中的作用下,水解成氫氧化鎂。氫氧
化鎂與空氣中CO2的作用下變成碳酸鎂,使紙具有抗酸緩衝的作用。
但在實踐過程中發現,該法具有以下缺點:甲醇對某些字跡(彩色字
跡、圓珠筆字跡)溶解,鹼性過大等。為了解決好溶劑對甲醇鎂的
溶解能力而不影響字跡,經過實驗,選用溶解力低的惰性溶劑和甲
醇混合可達到其目的。常用的惰性溶劑:有氟里昂、甲苯、丙酮、
氯化烴等。


二、韋托法
隨著使用溶劑不同,有機溶劑的脫酸方法也不同,其中最有實用價
值的是"韋托(Weito)法"。"韋托"法是伊利諾斯州麥迪遜的韋托聯
合公司總經理查德.史密斯發明的。它是利用甲醇鎂-甲醇、氟里昂
混合溶液作為脫酸劑。處理工藝是:先將書取來,放入高壓箱內關
閉密封箱門,通過乾燥或致冷將書中水分排除,引入脫酸溶液,加
熱使壓力增高到每平方英寸200磅。排乾書籍周圍的脫酸液,使書乾
燥,打開箱門將書取出讓它進行"恢復",重新獲得室內的溫度和濕
度,方可入庫。對一些脆弱紙張,脫酸後必須進行加固,只要把丙
烯酸樹脂溶解在氟里昂溶液中,並用脫酸劑的相同方法施行浸漬即
可,此法從1981年以來,在加拿大公共檔案館實施應用。


有機溶液法:具有操作簡便,能直接用來處理裝訂成冊的圖書、文
獻,降低了脫酸費用。由於合理地配製了混合的有機溶劑,在一定
程度上控制字跡的烘染。但此法所用有機溶劑大都易燃、有毒,對
人身有害,有的有機溶劑對字跡有褪色或變色的危害。


氣相脫酸法:
氣相脫酸法是利用能氣化或揮發鹼性氣體用以脫酸的方法。此法在
真空配合下,使氣體充分滲入到書本、文獻中,能進行大批量的群
體脫酸,是目前最有效的脫酸方法。氣相脫酸有以下幾種:


一、氨法:
早在30年代,美國巴羅(Barrow)就曾經試用氨氣來脫酸。以後蘇
聯、印度一些博物館也曾用過氨作脫酸劑。該法是將酸化了的紙張
,放在密封容器中(最好在真空箱中),然後通入(1:10)氨,
經24~36小時處理即可中和酸,並能使紙張PH值達到6.3-7.2之間。
但由於其脫酸效果不理想,沒有鹼殘留,耐久性差。再加上氨氣為
窒息氣體,對人眼、肺均有強烈刺激而被放棄。


二、碳酸環己胺:
碳酸環己胺作為氣相脫酸劑是由Langweel首先提出。碳酸環己胺呈
酸而不呈鹼性,在氣化過程中能分解成鹼性環己胺,才具有脫酸的
作用。其方法是將濾紙浸泡在碳酸環己胺的飽和溶液中,然後將它
夾在書籍中,一般每25頁夾一張。如果多孔薄紙印制的書籍,每隔
50頁夾一張。利用環己胺的滲透性來達到脫酸目的。由於環己胺的
毒性,能致癌和使人生理活性組織誘變以及能降低紙張光澤等原因
而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三、嗎琳:
學名1.4-氧氮雜環己烷,無色,具有吸濕性的液體,有氨的氣味,
比重為0.9894(20° /4°)熔點-4.9℃、沸點128℃。與水混溶、溶
於乙醇、乙醚。呈中等鹼性。


  此法從1970年開始研究,經6年的努力,於1976年獲得專利,
並在BiehmondVirgrinea圖書館做了實驗並得到應用。中國人民大
學檔案系做過應用研究。脫酸方法如下:先把需脫酸的書籍放進真
空處理箱,然後用真空泵抽至真空度為0.5-1.0torr,再把嗎琳和
水氣(4:6)的混合氣體通入處理箱內約10分鐘。在這期間,使嗎
琳氣體充分滲透到每本書中。中和紙內的游離酸。經10分鐘後將空
氣注入處理箱,使箱內壓力保持700毫米汞柱,讓空氣沖洗剩餘的
嗎琳氣體,5分鐘後再抽至20毫米汞柱。最後兩步可重復幾次。儘管
把嗎琳氣體散發掉,再開箱取出。整理入庫。


嗎琳脫酸法具有以下優點:
1.可批量處理(85磅/小時),費用低(0.32美元/磅)。


2.所處理好的書籍有效率達99%以上,沒有損壞現象。並明顯降
低紙張加速老化速度。


3.可使用自動化儀器,速度快,效果穩定,並具有多功能之作用。
但這種方法對火棉膠封面、皮封面顏色有影響,對新聞紙有發
黃現象。處理過程沒有加固作用,加上儀器、設備投資較大。


四、二乙基鋅法:
  上面介紹的幾種氣相脫酸法,都是基於利用胺作為鹼性試驗劑
。但有一個共同缺點,就是鹼殘留量小。科學工作者在探索改進胺
類脫酸劑同時,對非胺類脫酸劑也進行了研究。


1976年由美國國會圖書館化學家凱利(Ceorge.B.kelly)和威廉斯
(John williams)發明二乙基鋅脫酸技術並獲得專利。從而使脫
酸方法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撇去了傳統的酸鹼中和脫酸的思想,利
用金屬有機化合物的活潑性達到脫酸的目的。二乙基鋅是金屬有機
化合物,其分子式為(C2H5)2Zn無色,沸點118℃,有水果味,具
有吸濕性,化學活性極高,對空氣極為敏感,遇水和氧會發生猛烈
爆炸,由於二乙基鋅能同多種無機物和有機物發生反應,既能同酸
反應生成相應的鹽和烴,又能同水反應生成鹼性氧化物。對植物纖
維又不會有破壞作用。因此,選用二乙基鋅作為紙張脫酸劑是十分
有利的。


南京博物院等單位從1983年開始二乙基鋅氣相脫酸研究,經過八年
努力已獲得成功。現將脫酸機理、工藝及效果介紹如下:


1.二乙基鋅脫酸機理:
  簡單講,還是利用酸鹼中和之原理。二乙基鋅分子粒徑極小
(長度10埃,200萬個二乙基鋅分子可停留在一大頭針的表面上,
這就使二乙基鋅具有極好的滲透性,它不僅能滲透進閉合的紙質
文獻中,而且能鑽進紙張的纖維內與纖維結合在一起。當它遇到
紙內的酸即發生下列反應,起到脫酸的作用。


   (C2H5)2Zn+2H+ → 2C2H6+Zn2+
當二乙基鋅鑽入紙張纖維內部,同酸發生反應,同時與紙中微量
水以及和紙張中纖維素羥基反應:
   (C2H5)2Zn+H2O →(C2H5)ZnOH+C2H6↑
    (C2H5)2Zn+H2O →C2H6+Zn(OH)2


同時二乙基鋅與纖維素羥基反應:
CeLL-OH+(C2H5)2Zn →CeLL-OZn(C2H5)+C2H6↑
CeLL-OZn+(C2H5)2Zn+2H2O→CeLL-OH+Zn(OH)2+C2H6↑


從上述反應可以看出,二乙基鋅不僅能有效地中和紙張內的酸,
而且與紙張纖維素反應,抑制了纖維素水解作用,並在紙面上沉
積一定量的氧化鋅(ZnO),對環境中酸的侵蝕有一定阻蝕作用。
隨著研究的深入,G.Bkelly.Jr和J.eWiuians發現氧化鋅在光照和
潮濕條件下,對紙張中纖維素的光氧化有催化作用。對此,在二
乙基鋅脫酸過程中加入二氧化碳,使沉積於紙張內的氧化鋅轉變
成碳酸鋅,使脫酸效果更理想。


2.脫酸的主要設備:
   (1)真空處理箱,為自行設計,非標準設備,有效容積為2
立方米,工作壓力範圍5 ×10-3 ~ 10-1 Torr。
 
(2)真空機組:由2×- 70A旋片式真空泵、2J-150機械增壓
泵組成。


(3)加熱系統:為使箱體溫度均勻和使用全安,本設備採用
間接加熱。在箱體夾層中注入導熱油,用電熱棒加熱導
熱油再將熱量傳遞給箱體。


(4)加料系統:該裝置是由二乙基鋅貯罐、氮氣緩衝罐、氮
氣鋼瓶和計量器組成。


(5)後處理系統:該系統是由煤油吸收塔、活性炭吸收罐和
真空泵組成。


 


3.脫酸的工藝:


二乙基鋅脫酸過程中,工藝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處理的效果。書籍在
未放進真空處理箱前,先要除塵已達到清潔的要求,預處理的目的
是為了書籍降低濕度,以免增加真空脫水的負擔。真空乾燥必須嚴
格控制溫度,我們知道溫度的高低對紙張的耐久性有著密切的關係
,溫度高有利於紙張中水分的揮發使真空度易達到。但溫度過高就
會使紙張強度下降,因此低溫處理也是可取的。如溫度過低會延長
紙張脫水時間,所以控制適宜的溫度是十分必要的。經多次實驗,
我們認為真空脫水時,加溫應以60℃為好。如二乙基鋅投料時,為
使其在箱內充分氣化,溫度應適當提高,可控制在62℃(最高不能
超過65℃)。另外真空度也是重要因素,它不僅關係到紙張的脫水
,而且也關係到二乙基鋅的活性,關係到二乙基鋅蒸汽對紙張的滲
透性。當然真空度愈高愈好。但是高真空的設備要求十分苛刻,加
工製造也十分困難,又要增加費用,要根據實際需要,真空度在靜
置狀態下能維持20分鐘,不低於10-1Torr即可。處理時間的長短與
處理的數量,本身含水量和堆放形式都有關聯。在一定溫度下,若
處理物多,含水量高,真空度不易達到,則脫水時間就會延長,具
體所需時間是隨著各種因素的變化而有所不同的。另外二乙基鋅投
入量應考慮到處理箱內是否有足夠的二乙基鋅蒸汽壓,以便向紙內
滲透和確保紙中沉積2%左右的氧化鋅含量。只要嚴格控制工藝條件
,脫酸效果會很好的。


3.脫酸的步驟(應用實例)
將需處理的書籍、報紙(計130kg)進行除塵預乾燥後,裝箱再放
在不銹鋼車架上,推入真空處理箱,關閉箱門。然後開始加熱,溫
度宜控制在60℃左右,先開ZX-70A機械泵,抽出紙張中水分,使其
充分乾燥,再用IJ-150機械增壓泵續抽,直抽至真空度達10 -2~
2×10 -2Torr共脫水12公斤,前後共花費160小時,關機靜置20分鐘
,如果真空度仍保持在10 -1 Torr以上即可,在氮氣的保護下按書
籍重量2%(總計2.2Kg)加入二乙基鋅溶液(14%或20%濃度均可)。
這時箱內壓力逐步回升90(Torr)從觀察窗上看到汽化翻騰現象。為
保證二乙基鋅在箱內充分汽化,箱內溫度需保持在62℃,最高不得
超過65℃,使其在書中擴散。待中和處理後,停止加熱。通入一定
量甲醇來破壞過量的二乙基鋅。其間產生的乙烷用泵從箱內抽出。
經後處理系統排空。然後通入氮氣或潮溫CO2氣體。使箱內壓力回升
到常壓。開箱把書取出,整理入庫。


實踐證明,經二乙基鋅處理過紙張PH值在7~8之間,對紙上書寫或印
刷的字跡、顏料基本上無影響,也無形變發生。氧化鋅沉積量適中
。因此,從目前情況看,二乙基鋅在幾種氣相脫酸法中是最優的。
另外和水溶液脫酸和無水溶液脫酸方法比較,它處理量大,脫酸快
,適應範圍廣,具有殺蟲、消毒綜合效果。但此法也具有氣態法的
共同缺點:即難以引入加固劑,儀器設備要求較高,投資費用高等。
在總結脫酸方法基礎上,Smith等人設想即能發揮氣、液兩種方法的
優點,而又避免兩者的缺點的脫酸方法。這個設想前後經過七年的
深入研究,終於在1977年對研究成果做了總結性的報告。這就是目
前在加拿大公共檔案館所使用的液化氣系統群體脫酸方法。其方法
如下:


先將甲醇鎂溶在甲醇溶液中,形成濃度為8~10%的溶液,然後再用
二氯二氟甲烷稀釋至濃度為0.5-1.0%,通入CO2 飽和三小時左右
。這個濃度引入的脫酸劑,可以中和相當於紙張重量比0.1%的硫酸
4~10倍。在加入脫酸溶液之前,首先要把書籍真空乾燥處理,其含
水量低於重量的1.5%,箱內壓力範圍為70~200Psig(表壓磅/吋2)
時將溶液侵入,只要溶液和處理書籍完全接觸即可,然後通過減壓
將溶液抽乾,使脫酸劑在紙張上均勻沉澱,待處理室恢復自然條件
後即可把書搬出進行復原(即恢復常溫和濕度)。


該法是吸收了傳統的液態和氣態脫酸方法的精華,即可以帶入大量
的脫酸劑和某些加固劑(如聚丙烯酸脂),使紙張耐久性有較大的
改善,又以氣態方式除去酸劑。使脫酸劑在紙上沉澱均勻,對紙張
損害小、乾燥迅速、處理量大、周期短、費用低,是一種值得推廣
的方法。


紙張文物的修復
紙張既已損壞,就必須進行修復,盡量使其恢復本來的面貌和得到
一定強度的加固,以便於保存。由於紙張文物種類很多,損壞情況
不同,有成冊的圖書,也有單頁的文件,亦有大幅的書畫、地圖。
有的蛀食成洞,有的粘連一起,有的觸手成粉……。因此,紙張文
物的修復工作,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很高而且十分細緻的工作。
本章就修復原則、清洗、漂白、修補、加固等基本技術,分述如下:


修復的原則 :
一、力求保恃原狀,殘缺部分的處理,必須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不
能憑主觀思想行事。修復前應做好文字、照相記錄。


二、重要的文物修復前,制訂周密的計劃、方案,必要時得請有關
專家予以認可,不能草率從事。


三、修復時所使用的各種材料,盡可能與原物協調一致,不致產生
副作用,還要易可逆。


四、所使用的各種修復方法和材料,必須經過試驗證明確實有效,
而有十分把握的,方可採用。


清洗和漂白 :
紙張文物在展覽、閱讀、保管過程中,由於不慎,有的表面會被灰
塵、泥土掩蓋,有的會沾染茶、墨、油跡,有的因年久受煙熏,使
紙變黃。為了去掉污跡,恢復潔淨,這就需要清洗和漂白。


一、除塵:
這就是清除紙張上灰塵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軟毛刷輕輕刷掉灰塵
,由於效率不高,且污染空氣,目前已採用吸塵器處理,可有效地
清除紙上的灰塵。


二、水洗:
通常用蒸餾水清洗除去紙上的水斑和泥斑,這是最經濟、最常用的
方法。清洗之前先檢驗一下水對字跡、色彩的作用,如果出現褪色
,就應當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樹脂溶液或膠礬水對字跡色彩加固,
然後再行處理。水洗時還要注意水溫,一般用室溫水,必要時也可
選用沸水。操作時,先準備一個搪瓷盆或塑料盆,注入蒸餾水,將
紙張文件平展在塑料托板,或支撐在塑料網上,然後放入盆中,直
至全部浸濕,用毛筆刷洗污跡,經過一定時間的浸泡,把文件由盆
中取出,繼續用蒸餾水沖洗乾淨,最好再檢測一下PH 值,然後用吸
水紙吸掉水分,放在兩張吸水紙中間壓平、乾燥。


三、有機溶液清洗:
當有些污跡用水難以清除時,選擇合適的去污溶劑,是至關重要的
。清除這些污跡所適用的溶劑見下表:



編號  污跡名稱   適用的溶劑
 
1      顏料    A和B的混合液。C、D
 
2      漆        E、F、C、P
 
3      油        G、H、I、B
 
4      脂肪       A、J或C
 
5      蠟         K、G或H
 
6      油膏       G、H、K
 
7      樹脂       A或C
 
8     橡皮膏      I或B
 
9    橡膠膠水    B和H的混合物
 
10    膠           L
 
11   漿糊          M
 
12   霉斑         A或B
 
13   茶或咖啡     N
 
14   鐵銹         O
 


 


 


各種代號的說明


代號 名稱    代號  名稱    代號 名稱      代號 名稱
 
 A  乙醇      E    丙酮     I  四氯化碳    M  水
 B   苯       F  甲基化酒精 J  石油醚      N 過硼酸鈣
 C  啶      G   正乙烷     K  汽油       O  5﹪草酸
 D  松節油    H  甲苯        L  溫水       P  稀氨水
 



應用方法:把帶有污跡一面的文件放在吸墨紙上,用棉花醮著所選溶劑
,在污跡部分進行拭擦,並從背面用海棉吸收溶劑,污跡由於溶劑的
作用再轉移到吸墨紙上。隨後,把文件放到新的吸墨紙上,再次用海
棉吸附。如此反復多次,直至污跡去盡為止。


有機溶劑去污,效果好,速度快,不會使紙引起明顯的膨脹。但所用
的各種有機溶劑易燃,有的還有毒性,因此使用時注意安全。



四、漂白:
用溶劑法清洗不掉的污跡,可以用漂白消除。漂白是比較劇烈的
氧化還原過程,它會使紙張的組織受到侵蝕而削弱,使墨水或色彩褪
色則失去光澤。因此,漂白之前必須進行局部試驗,在取得經驗並証
明行之有效的基礎上,方可使用。現將常用的幾種漂白劑簡述如下:


1.過氧化氫
分子式是H202 ,俗稱雙氧水。無色液體,比重1.438 ,沸點151.4°C
,能與水、乙醇或乙醚以任何比例混合,在不同情況下有氧化或還原
作用。


用作漂白的過氧化氫溶液,是用過氧化氫和乙醚以等量比(體積)混合
,過氧化氫要在振盪時用醚摻混,這種乳濁液放置後分成兩層,乙醚
在上,過氧化氫在下。而乙醚溶液中含有漂白所需足夠的過氧化氫。
可用棉花醮取去污。這是一種溫和的漂白劑,一般都先用它作去污試
驗。對於發了黑的鉛白和紅丹,可以用過氧化氫使它變為白色的硫酸
鉛,恢復原來面貌。


2.次氯酸鹽
是一種傳統的紙張漂白劑。常用的為次氯酸鈣,分子式為Ca(ClO)2‧
4H2O,白色晶體。不吸濕含有效氯70% 。還有次氯酸鈉,分子式為
NaClO,蒼黃色,極不穩定,溶於水。水溶液呈鹼性,是強氧化劑。


一般採用次氯酸鈉,用次氯酸鈉漂白可分三步,第一步先配製5%次氯
酸鈉溶液,用來浸泡文件,由於鹼性作用使紙張變軟。然後把文件移
入盛有濃鹽酸的水溶液中 ( 5g/115Oml )。最後把處理過的文件放在
盛有2%硫代硫酸鈉溶液內,用以清除殘存的氯,然後再用水沖洗乾淨
即可。使用的濃度和時間應根據污跡的程度而定。


3.氯胺-T
分子式為CH3C6H4SO2N.NaCl.3H2O ,即對甲苯磺氯胺鈉,白色微
黃晶粉,稍帶氯臭。在空氣中易分解,微溶於水,不溶於苯、醚、氯
仿,遇醇分解。此法是普倫德萊恩博士首先建議使用的。通常使用的
濃度是2%水溶液。隨後印度學者改用醇溶液,其方法是非常簡單的:
首先將10克氯胺T溶於25毫升的蒸餾水,與無水乙醇充分地混合,而
後把處理的畫或文件放在合適的照相用的搪瓷或塑料盆裡,再將配好
的氯胺T 醇溶液慢慢地倒在畫或文件上,使它完全浸入溶液中,以玻
璃復蓋溶器,經5小時的浸泡,當無色的醇溶液變成黃色時,便可移去
醇溶液,讓畫或文件在室溫下乾燥即可。對於脆弱的書畫或文件,在
浸入醇溶液前,應採取保護措施,先用膠礬水或1%丙烯酸樹脂溶液加
固,待乾後再行處理。


氯胺 T漂白作用是溫和的,其漂白性能慢慢失去,在紙上不殘留腐蝕
性的物質,因此不需要用水沖洗。另外,所用的醇溶劑可以蒸餾回收
,也是比較經濟的方法。


4.高錳酸鉀
分子式KMnO4,俗稱灰錳養,深紫色晶體,有金屬光澤。味甜而澀。
比重2.703,溶於水,遇乙醇即分解。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漂白劑。


其配方及操作過程如下:
先把需漂白的文件放在0.5 %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約5分鐘,然後取出,
移放在2 %的草酸溶液中,最後用蒸餾水清洗,至清洗液呈中性為止。


目前也有人採用以下配方:
(1) 先用0.26 %高錳酸鉀溶液沖洗5分鐘,然後用等量的1%
硫酸鈉和1%草酸混合溶液沖洗2分鐘,最後用蒸餾水洗至中性。


(2) 先用1 %高錳酸鉀溶液沖洗5分鐘,然後用1 %檸檬酸沖
洗 5~10分鐘,最後用蒸餾水洗至中性。


漂白法只能應用於紙張狀況良好,而污跡又難以用溶劑去除的對象。
對於脆弱,易碎的紙張,一般不宜採用。使用時必須控制濃度、時間
,隨時觀察各種現象,以便及時處理。


水浸圖書文獻資料的處理
處理水浸圖書文獻資料時,切不可加以疊放或以日光對其直接曝曬,
如此往往使此一紙質圖書文獻資料,產生粘結或起翹變質,而無法加
以挽救。凡此遭遇水浸的紙質文物,傳統的辦法為採漬水法,近代則
加以研發出冷凍乾燥法,茲分別加以說明:


一、傳統漬水法:
如前述清洗法,就是將已經水浸黏連在一起的圖書資料,重新加以泡
蒸餾水,然後就在水中將紙一張張分別挑開,平鋪在裱版上,等待自
然陰乾後,再加以重新裝釘。此法不但費工費時,更需相當的經驗及
技巧,一般人較難體會做到。且遇水會使字跡顏色脫落的紙質文物,
於漬水法前需妥善適度的加固。甚至有些早期水浸或受潮紙質文物,
因長時間環境的變化,已黏結成棍棒般的堅硬,則祇有極少數的技師
,方有能力以溫熱水或蒸氣,緩緩揭起托平加以補救。


二、真空冷凍乾燥法
真空冷凍乾燥法為日本奈良縣生駒市的「元興寺文物研究所保存科學
中心」的研究小組,於1995年開發研究一種處理因昆蟲分泌物或黴菌
而黏連在一起的文獻,使其加以剝離的方法。從不斷反覆試驗中,初
步採傳統方法,先把黏連在一起的文獻資料,浸泡在水中一、兩天,
然後把泡過水的資料取出,於飽含水份情況下,直接用保鮮膜包起來
,放在冷凍櫃中使其凍結,然後取出,去掉保鮮膜,放在強化玻璃製
成的容器中,用電動泵在一、兩天內抽掉容器內的空氣,使凍結的水
份直接昇華氣化,致使原本在凍結狀態的各頁之間,形成的空隙得以
保留下來,使紙張與紙張間不再黏連。



紙張理化性能的測試方法
紙張理化性能的檢測,是瞭解各種紙質文物的成分與特性,以及損壞
的程度,以便採取保護和特殊處理的方法。


第一節 物理性能測試 :
一、紙張厚度的測定:
紙張的厚度指在一定面積上,施加一定的壓力後,所測定的厚度。通
常可用ZIID-4型紙張厚度計測定。精確度達到0.001毫米。


二、紙張耐折度的測定:
紙張耐折度測定,是研究紙張機械強度的一種重要試驗,通常在電動
耐折度測定儀(ZZD-025型)上進行。耐折強度是由紙條在一千克張力下
的往復折疊數來測定的。測試環境的相對濕度為63 %~67%,溫度為20
土2°C。


三、紙張抗張強度的測定:
為了測定紙張抗張強度,以一般用ZL-10型(擺錘式拉力試驗機)。試
樣長度:10、50、100、180、200 (mm),寬度: 15mm,在一定壓力下
進行拉張。當紙條斷開時,儀器以千克來表示必需的張力。


四、紙張白度的測定:
為了解紙顏色的變化,一般用IBD型白度測定儀測定。


五、 紙張重量的測定:
紙張重量測定時,將面積為lO× 10厘米的紙張放在天平上稱重。然後
用稱重時所得之數目去乘100,就得到一平方米


第二節 紙張化學性能測試 :
一、紙張PH 值的測定:
目前國內外檢測紙張PH 值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水抽提法:一般分為熱抽提和冷抽提。


(1)熱水抽提法:
稱取l克剪碎紙樣,置於125m1三角瓶中,先加20m1二次蒸餾水,使紙
均勺浸濕,再補加5Oml蒸餾水,把空氣冷凝器(750×9mm)裝在三角瓶上
,把三角瓶放入100°C蒸汽浴中,使瓶內溶液保持在95℃~100℃。經常
搖動,一小時後拿出,冷至20℃ -30℃ ,然後用酸度計檢測酸度。


(2)冷抽提法:
稱取1克剪碎紙樣品置於100m1燒杯中,加入20m1蒸餾水,使之均勻浸
濕,再補加50m1蒸餾水,搖動,用表面皿蓋燒杯,一小時後攪拌溶液
,用酸度計檢測。一般認為,熱抽提法更能反映紙張中有潛在酸性物
質。


2.平頭電極法:
這種方法是酸度計接平頭電極測紙張表面酸度的方法。其方法,是把
紙張鋪在一塊塑料布上,塑料布下墊一塊海棉,或者把紙張鋪於橡膠
面上,滴一滴蒸餾水於紙上,把電極測量表面浸入水中,約10分鐘後
,讀 PH 值,測完後,用吸墨紙將水從紙張表面吸淨。這種方法和熱
抽提法的PH 值數據近似,所以是一種簡便、可靠的方法。


3.試紙條測試方法:
其方法:先將紙張鋪於塑料薄膜上,用滴管滴一至二滴蒸餾水,然後
把PH試條鋪於水滴處,前面鋪一層塑料薄膜,輕壓試紙和紙直接接觸
,經2 ~ 5分鐘後拿出試紙條,再用比色樣對比,即可知紙張的酸度
。這是一種快速簡便方法,缺點是精確度較差。


 


二、纖維素含量:
纖維素的純度直接關係到紙的壽命,通常用測定樣品α-纖維素含量
的辦法加以確定。


三、紙張銅值的測定:
就是每100克粉碎的紙,在用硫酸銅鹼溶液處理時,所產生氧化亞銅
中的金屬銅克數。銅值的高低是纖維素穩定程度的標誌。


四、紙張纖維的測定:
為了測定纖維的特性,一般利用顯微鏡檢查,即可確定纖維的類型
。如果應用磺同氯化鋅的水溶液為纖維著色,再進行顯微鏡檢查則
更有利於測定。


其方法:將事先撕成單個纖維之紙片放在載片上,然後用磺同氯化
鋅溶液將纖維著色。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的紙標本。就可以根據纖
維來測定紙的成分。磺同氯化鋅溶液能將破布紙漿纖維染成紅色,
化學紙漿纖維染成青紫羅蘭色,木漿纖維染成黃色。


五、紙張中松香的測定:
測定方法:在紙張的同一部位滴上5 ~6滴醚,然後觀察蒸發後是
否留下光圈,如有光圈就表明紙曾用松香上過膠。也可用醋酸測定
紙中的松香,其方法,將紙的標本放在盛有少量冰醋酸中沸騰。冷
卻後,在提出物中加上一滴濃硫酸。如呈紅紫羅蘭色,並即變成暗
色,這就表示紙中有松香。


六、紙中有害雜質的測定:
紙張中的有害雜質:有游離酸、游離氯、酸式鹽、硫化物、鐵氧化
物。這些雜質破壞紙張纖維物質。


測定紙中有無氯的方法,是用碘化澱粉紙片對濕紙進行試驗。當紙
中有游離氯時,附在紙上的,濕潤碘澱粉紙紙片即呈藍色。
測定紙中硫化物的方法:先將紙片放在盛水的試管中沸騰,即將用
醋酸鉛濕潤之紙片放入試管的開口一端。當紙中有硫化物時,醋酸
鉛的紙片即呈黑色。具體測試方法可參考有關專業書籍。



臺灣地區紙質文物的種類及保存概況


臺灣地區主要紙質文物的種類,不外乎書畫、圖書、檔案文獻資料
等,如各公私立博物館、美術館等典藏機構及私人書畫文物蒐藏企
業及個人均有許多藏品,其中不乏許多國寶級精品,往往均能獲得
較佳的保存維護與重視,其餘為數量龐大的圖書、檔案文獻資料等
,往往因為受限於人力、經費的欠缺,而較無法加以兼顧,其中尤
以圖書資料為甚。


我國古代用紙,多以手工使用植物纖維原料經由石灰或鹼處理製成
,因含鹼性高,加以韌皮植物纖維紙力較強,保存經歷數百年、甚
至上千年仍完好留傳於世。而近百年來改用機器造紙,產量大增,
原料多為木材纖維以硫酸鹽類化學處理,惟紙張酸化嚴重,此類圖
書、檔案文獻資料若不妥善處理,不出五十年,將會粉化碎解。此
外典藏環境中之溫濕度、光線、空氣污染、生物、人為或天然災害
等,均會對紙質文物造成危害,故需加以重視防護。


臺灣地區有關中國歷代書法、繪畫的典藏,以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
物館為主要典藏機構,從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典藏項目中可看出,歷
代名畫有五千餘幅、法書有二千七百餘幅(卷)、法帖近一千二百
幅(卷)、其他約近千餘幅,書畫類小計有近萬幅(卷)。其他紙
質文物,如善本書籍十七萬餘冊、漢蒙藏書籍一萬一千餘冊、奏摺
三十餘萬冊、檔案文獻四萬餘種,圖書文獻類小計達五十七萬餘件
。由故宮博物院總收藏量近六十五萬件藏品中,紙質文物約五十八
萬件,佔總收藏量約達89﹪強,加以紙質文物較銅、瓷、玉器等等
文物,更難以保存維護。茲依種類分別列舉如下:


書法、繪畫
一、典藏書畫的種類
以故宮博物院為例,所典藏歷代法書,除極少數絹本外,多半為紙
本,且以手扎詩箋居多,時代最早的為東晉王羲之法書,自唐以迄
宋、元、明、清歷代各名書家真蹟都有收藏,如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冊)及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唐孫過庭書譜序(卷)、
懷素自敘帖、草書千字文(卷)、宋蘇軾寒食詩(卷)、元趙孟頫
閒居賦(卷)、元張雨七言律詩(軸)、明文徵明醉翁亭記(軸)
、明董其昌杜甫謁玄元皇帝廟詩(軸)等等。中國目前流傳最早書
家的墨跡,當屬兩晉人陸機的「平復帖」,由於紙張不如金石、甲
骨來的容易保存,即使東晉的書法真蹟留傳下來已不多。
故宮歷代名畫,隋、唐、五代多屬絹本,至宋代以後以紙本漸多,
如唐閻立本職貢圖(卷)、李思訓江帆樓閣(軸)、五代南唐巨然
層巖叢樹圖(軸)、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軸)、郭熙早春圖(軸)
、南宋馬遠雪灘雙鷺圖(軸)、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趙孟
頫鵲華秋色(卷)、明沉周廬山高圖(軸)、仇英竹下聽泉(冊)
、清王原祁春雲出岫(軸)等等。


二、書畫的保存修復
書畫作品為求便於收藏保存或張掛陳列展示,往往均以宣、棉紙加
以托裱,以保護加襯畫心,而裝裱成手卷、掛軸、冊頁等傳統品式
,掛軸又可分一色裱、兩色裱、三色裱、宣和裝、紙鑲綾邊、紙鑲
旗桿邊等。手卷有套邊、轉邊、撞邊等。冊頁有推蓬式、蝴蝶式、
經摺式等。其他還有鏡片、橫披、對聯、通景屏等。
畫家及裱褙者所用的絹紙筆墨顏料及裱褙等材料,它們的質地形制
隨著時代的進展,是逐步演變發展而來的。譬如畫絹在結構上就有
單絲、雙絲和絞絲的區別,早期的畫絹多為單絲,到五代、南宋時
期則出現雙絲。並有「唐人五代絹素麤厚,宋絹輕細」及「五代絹
或麤如布」的說法。元代書畫用絹比宋代要粗厚些,不如宋代的細
密潔白。但亦有例外,如趙孟頫這樣的大家則使用質量較高的「密
機絹」。畫絹是由蠶絲組成,因生絲織物性堅挺,表面有毛刺,不
易吸墨,需經加工才可入畫。唐宋時期的加工方法是「以熟湯半熟
入粉、捶如銀板。」是不用膠礬的,而以澱粉為漿,並加以捶平,
不會有後代以膠礬製熟絹的酸化劣化問題。中國畫用的紙,主要有
麻紙、宣紙、皮紙、高麗紙等等。有名的「澄心堂紙」為一種楮皮
紙,相傳始於南唐李後主所創,畫史上說,宋李公麟畫作,多用「
澄心堂紙」;宋代有朝鮮製的「螢紙」,為桑皮紙,紙稍厚而表面
光滑潔白如螢。宋代除楮皮紙、桑皮紙外,也有以竹為原料的紙,
王獻之的「中秋帖」據說為此種紙。元代一些隱逸畫家則喜用生紙
或半熟紙,如元四大家除王蒙外,黃公望、倪雲林與吳鎮都喜用此
類紙粗生紙張,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即採用樹皮棉紙料,屬半
熟紙。明代的箋紙更是五光十色種類繁多。清代的四王、四高僧、
揚州八怪亦喜用生紙或半熟絹。


繪畫與書跡的組成可分為絹紙的基底層與墨顏料層,顏料層是植物
性顏料、礦物性顏料與膠質等,其與紙絹基底層皆因年代久遠,質
地常呈酥鬆脆弱的狀態,若不經過妥善的托裱修護,往往無法加以
收藏保存或張掛陳列展示。而且這些古書畫,或有經過歷代揭裱修
復及保存展示不當諸因素,有些畫面變色、龜劣脫落、水漬、霉變
、蟲蛀或畫心不平、裝裱功能變質老化等,更須加以調查、評估、
研討出適當的保存維護方式。故宮博物院則有專屬的修護室,從事
古書畫的修護裝裱,並參考調查日本、大陸的工法、材料、工具及
保存方式等並加以改良,以提昇修護保存的功能。故宮博物院曾選
擇典藏書畫精品,書十件,畫二十件,委託日本株式會社二玄社,
依原件尺寸,相同絹紙材質,加以複製;可見國內古書畫複製的人
才、技術、材料及研究仍感不足。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保護實驗
室,則除設有金石鐘錶、明清傢俱、漆器專屬修護室,並分別設有
書畫複製、書畫裱褙室,書畫複製方式則有照相製版、人工摩寫兩
種不同方式,照相複製方式顯相逼真,可直接顯像於紙或絹上,再
加以作舊處理。文物保護實驗室有專業人員近80人,書畫修護複製
人員則幾達20人。



礦石造紙技術的開發
我國最早實現礦石造紙的雲南省,現已生產出上千噸優質紙張。這
一重大技術創新被推廣至山西、四川、山東等地候,更多的造紙廠可
以在造紙時用礦石取代部分木材。
  雲南礦產資源豐富。這裡的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中試基地,1999
年起開始探索利用礦石作為造紙原料,最早發明了將硅灰石研磨成超
粉代替植物紙漿。現在,造紙中每使用1噸硅灰石超粉,可以節省木材


3.6立方米。


  硅灰石超被稱為"礦物纖維"。雲南省非金屬礦產應用研究所高工


程師鍾光榮說,運用先進的超粉碎技術,可以將硅灰石粉碎為纖維狀


,使其與植物紙漿混合。將硅灰石與植物紙漿混合使用,無需改變傳


統工藝和設備。


  專家說,硅灰石造紙可以生產從普通包裝紙到高級銅版紙等各
類紙張。這些紙張不再帶有很多的靜電,而且,紙張的性能改善,透
明度提高。


  利用硅灰石造紙,還可以提高經濟效益。與採用木漿相比,每
使用1噸硅灰石超?粉可降低成本100元到300元,硅灰石造紙可以減


少木材制漿過程中的"黑液"排放,有利於環境保護。雲南省是西南地


區唯一擁有豐富硅灰石資源的省份,已探明硅灰石儲量5363萬噸,遠


景儲量過億噸,占全國總儲量的28%,昆明市目前已建成年產10萬噸


硅灰石超粉的現代化企業。


  雲南超微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施玉北說,目前我國年產紙張
3000萬噸,造紙木漿受長江中上游禁伐天然林影響日趨緊張,造紙
業對硅灰石的需求將越來越大。
來源:中創網天津分站信息


中國包裝紙消費震蕩世界市場格局



專家指出,未來十年,中國造紙工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需求量
仍然持續增長。


據預測,2005年紙及紙板消費量為5000萬噸,年均增長6.8%,人均
消費量為38千克;到2015年,紙及紙板消費量將達到8000萬噸,年
均增長4.8%,人均消費量將達到56千克,高於目前世界平均消費水
準。


目前中國已進入世界造紙生產、消費和進口大國之列,今後將向造
紙強國方向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造紙工業迅速崛起,紙品市場需求量呈快速增
長趨勢。2001年我國紙及紙板產量3200萬噸,消費量3686萬噸,人
均消費量29千克,紙及紙板進口量559萬噸,出口量76萬噸;進口
紙漿490萬噸,出口1萬多噸;進口廢紙642萬噸,出口不足1000噸
;進口紙製品28萬噸,出口77萬噸,進口合計1719萬噸,用外匯64
億美元,已躍居中國主要進口商品用匯的第三位,僅次於石油和鋼
材,出口合計154萬噸,創匯15億美元。2001年中國紙及紙板生產量
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三位。


近年來,中國造紙工業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
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格局變化,國內包裝紙生產的結構矛盾也日漸突
出,主要表現在產品有效供給能力不足。與美國相比,我國包裝紙
業的生產和消費均處於較低水準。中國包裝紙工業的現狀既反映出
問題所在,同時又表明包裝紙工業在中國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包裝紙工業處於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發展
時期,國內企業應加大改造力度,加快原料、產品、規模、技術和
投資結構的調整,提高企業持續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加速中國包裝
紙工業現代化進程。


未來十幾年,中國包裝紙工業仍將處於發展中的調整增長時期。隨
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消
費結構的升級,國內紙品市場供需仍將快速增長,包裝紙業有著巨
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將是發展造紙業的強大動力,同時固定資產
投資的增長是拉動中國包裝紙工業增長的重要因素。今後中國的經
濟改革將進入全面深化,大膽創新,穩中求進的新的發展階段。國
家將會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投資將繼續保
持較高速度增長,同時將會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程度,拓寬開放領
域等。中國將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一個寬鬆的宏觀經濟政策環境,
為商貿活動提供發展的空間和機會,為中國造紙工業發展提供有利
條件。


儘管中國包裝紙工業乃至整個造紙工業今後的發展會面臨著資源和
資金等方面的困難,然而只要努力奮鬥,不斷進取,中國造紙工業
及包裝紙工業一定會建設成為立足於世界之林的現代化造紙工業,
對世界造紙業的發展也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來源:消費日報      作者:王淑君


 



蔡清河陳淑嬌膠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