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筆隨意走2011《劉哲志油畫個展》】
◆展覽地點:臺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大墩藝廊(二)
◇展覽地址:臺中市西區英才路600號            
◆展期日期:2011年12月10日~12月22日
◇展覽時間:上午9時~下午9時(星期一休館)
◆展覽專輯:12K平裝本84頁
◇專輯印刷:興台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展覽介紹:
劉哲志先生一直以輕鬆的態度進行創作,不斷傳遞著濃濃的東方色彩,這是
    他對創作的堅持與風格的走向。畫裡不斷出現東方畫繪畫的意境與對筆墨的
    堅持與探討,將東方精神巧妙的融入到油彩之中,成功的呈現出深具東方筆
    意的油畫新面貌。精簡的筆意傳達出深遠的意境,這與文人畫的步調一致,
    沒有作做、充滿真誠。雖然常以不完整的畫面呈現,卻往往傳遞出滿滿的情
    感。用少少的筆說精采的畫面,是他對自己的期許,亦是多年來對自己的堅
    持與風格的走向,於是我們看到他的畫作越來越能打動人心。
※※※※※※※※※※※※※※※※※※※※※※※※※※※※※※※※※※
★劉哲志自序★

距離首次個展已經過了十二個年頭,好快,不知不覺已達不惑之年,對很多事
的看法已有些許轉變,對人生的態度亦稍有修正。但我發現唯一沒變的就是對
創作的熱忱與衝動。身邊好多朋友問我為何選擇創作?這確實是辛苦的職業,
但總覺得生命的價值就是能夠遇到一段美好的邂逅,讓人快樂的呼吸、自在的
解放,創作對我而言正是如此。至少在藝術的國度裡,我可以是那陣風,主導
著一切而沒有負擔,暢快無比。不用當凡間裡的那根小草,性之所至、隨遇而
安沒人可以干涉。過去、現在如此、未來依然不會改變。

十年過去了,我的畫面比起以往精簡許多,一直期許自己,用少少的筆說精采
的畫面。所以十幾年裡,一直學著如何放鬆,如何減少不必要的形色,誰知道
這反而讓創作變得更困難,想酌時間變長了,而且每次與畫面對話就如同打戰
一般,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因為畫面的結果往往不是我的預期,也因為如此常
激盪出許多意料之外的樣貌與可能。不經意的情感抒發難以掌握,卻很迷人。
於是很多時候自己都很難複製自己曾經的感動。筆隨意走是個期許,雖然我尚
未成功,但未來我會持續努力。

這本畫冊是我收集了十年來的重要作品,每件作品都跟孩子一樣珍貴,或許前
後作品的畫面有所改變,但自己堅持的中心思想始終如一。一直存在的是對東
方筆墨的堅持與中得心源的追求,我想營造的畫面依舊是輕鬆愉悅且耐人尋味
的,沒有形式的框架,我就是我,就是筆隨意走。以下是自己整理出的一些創
作理念,希冀各方的不吝斧正。
★心源探究

當塞尚(PaulC'ezanne.1839-1906)提出其所追求的「向然本質」,西方繪
畫漸漸走向形色自足的「觀念繪畫」,中國則自北宋以後開始強調「格物窮理
」,一步步走向筆墨氣韻自足的「文人畫」系統,二者是相似的,揚棄了外在
「形似」的追求,慢慢逼近「本質」的探究,畫家不再依賴視覺經驗所得來造
形,轉而以「內在認識」做為創作依據。主觀意識的逐漸擴充,形式就逐漸被
排除。繪畫對我而是內在情感的陳述,不依外在形態做唯一考量,主觀的意識
才是主導創作的法則。藉由外在形象的片段記憶,將「造化」的成分盡量降低
,追求「心源」的探討,畢竟只有在脫離形象束縛之後,才能真正灑脫。畫面
經營的部份,則以張力的展現為主,而非表現的內容。單純的遠面美感與意境
的經營,是創作時的重心,自然的重組與再現,經由本身對自然的情境感受做
一思考後的重新安排。。
★逸格的追求

中國水墨講求「似與不似之間」,是可以控制的,但有不可完全控制,因此常
常出現「即興效果」,充滿天機 。

北宋初黃休復《盜州名畫錄》最先將逸品至於神、妙、能品之上。在北宋末鄧
椿對逸格也極力推祟,這種現象,除了理學、禪學的影響外,也肇因於繪畫形
似達於頂點「神品」之後的反思。王義之帶著醉意,留下千古經與《蘭亭集序
》;顏真卿在極度悲憤時,寫下至悲至痛的《祭姪文稿》;而蘇東坡被貶至黃
洲三年後,在無拘無束的狀態下,留下有天下第一之稱的《寒食帖》;南宋末
畫僧牧豁平淡無奇的《六柿圖》筆意精簡、一揮而就,卻蘊藏無窮天機;以趙
宋後裔仕元而備受爭議的趙孟頫《鵲華秋色圖》亦足在放下官祿,清恬無欲畫
出畝畝田園;而黃公望在入獄棄絕仕途之後,於歸隱的富春江畔所繪《富春山
居圖》構圖靈活、充滿變化。此乃「心經」所謂:「已無所得故」的最高境界


不為形役,不為畫役,才能真正達於無限,此不僅是「心經」要旨.更是藝術
的心訣。藝術追求往往強調苦心經營,但如無法放下一切,終究無法到達「極
致卻又平凡」的境界。

感性與直覺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凡事太具體、太具目的性,都會因此焦慮
而帶有牽絆與束縛。天性崇尚自由,不喜受限,畫面進行將隨著無所求的筆意
前進,創作前不預設畫面最終呈現效果,就是「無以往」的創作態度。在預設
的系列範周限制中,自由自在的解放,不為形役、不為畫役,希冀藉此激盪出
那潛在的創作動能,與瞬間爆發的美感衝動。
★畫面美感傳遞
    中國畫.自北宋以後,多以山水為主,千年以來,代有創新,反映出一種
    獨特的中國美學思想,則是繪畫之道,在全「神」得「意」,得「意」忘
    「形」。全神之法、首在得意,得意之道,先要忘形,萬萬不可被外形所
    拘束,死板刻劃,弄得氣亡意喪,神靈全無。

中國水墨畫注重意境的呈現,西方繪畫則是注重寫實的概念,筆者一直欲將二
者融合,於自然再現的原則下,加入東方繪畫的意境精神,似有若無的傳遞形
體樣貌,而真正關注的焦黠,仍是對畫面結構的堅持,與內在對意象的獨特詮
釋。另外亦利用中國畫留自的方式,突破西方繪畫滿圖的傳統技法,將東方繪
畫的意境帶入油彩中,讓觀者藉由留白之處,得到更多自由想像的空間,藉此
突破對傳統油畫樣貌的藩籬。
★反動下的省思-現代藝術在台灣

身處台灣的藝術工作者,應該努力表達對環境的熱愛與認同,外國文化固然值
得我們學習,然而言日的追隨,全面的移植,只會愈加小看自已。西方人走過
的路,我們再走、再研究,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傳統中國繪畫裡,有著許多不
可遺忘的優點,努力的保護、延續這個傳統的嚴整性是必要的。而自身區域的
題材,更是我們應該著力之處,在開放自由的大環境下,小範圍的相對堅持與
封閉,是重要的。處於多事之秋的台灣,需要對世界發聲的管道,藝術活動正
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如何展現自身語言,或許是個相當難解也很老套的問題,
但如果漠視這塊土地、這些文化.將只會讓我們變得更沒骨氣。真誠的去愛、
去感受這個文化帶給我們的新刺激,或許是生於斯、長於斯的藝術家們,該認
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繪畫不死只是凋蔽」
    李德於《一盧畫談》中,這樣說到:「……繪畫藝術,到了只表達思想而
    無視技術表現的時候,已經不再是繪畫了;反之,技術表現離開了經驗、
    思維、靈智活動,而只是一種製作工業品一般的操作,淪落到貧乏、膚淺
    的手工的時候,也已經不再是繪畫了。……」現代藝術,何去何從?……
    傳統,已經死了!現代的機械文明,連根剷除了!

當當代藝術,在無聲無息中開始,沒有口號、沒有標誌、沒有任何人強烈察覺
它的發生,他並沒有對過去的藝術提出指控,也不覺得要掙脫過去藝術的禁錮
,於是任意將過去的藝術派上用場,卻不採用原先創作的精神與初衷。他打破
了藝術和生活的界線,讓人難以分辨各種形色的藝術形式,波濤洶湧。藝術作
品的傳統界定已經蕩然無存。

    布萊斯.馬汀:「有人說繪畫已經死亡了。我心想,你在說笑吧,我還沒
    開始探究繪畫呢。」:「當我已竭盡所能地畫,而讓畫作鮮活有生命的時
    候,我便停筆。有時侯,當作品超越了我所預期,自成一格,我會非常高
    興,欣見作品新意盎然。」

八十年代曾有激進的言論家主張「繪畫已死」,其根據乃來自於「最先進的
繪畫似乎顯露出內在枯竭的徵兆,至少已表現出無法超越的限制。」,如瑞曼
(Robert Ryman,1930-)那幾乎全白的繪畫,法國藝術家布罕(Daniel
Buren,1938-)那激進的單色線條畫,然而平面繪畫藝術,真的如此走向滅
亡了嗎?亞瑟.丹托曾經如是說到:「我認為藝術將不會絕跡,誠如「死亡」
一詞所明確暗示的那樣;我的看法是不管將來藝術為何,都不會有一套看似這
個故事的下一階段的可靠敘述,作為他的背後支柱。結束的是敘述本身,而不
是敘述的對象。我在此特別強調。」。當塞尚犧牲了畫作的逼真與正確性,以
四方型的畫布作為創作的的考量,將自然拆解成接近本質的幾何元素,就此宣
告了現代主義的開端。此種「非模擬特性」取代了透視、前縮、明暗等傳統技
法。

毫無疑問現代主義(Modernism)是藝術史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畫家的
任務是將世間的樣貌,儘可能忠實的呈現出來。而現代主義時期,「模擬再現
」的條件本身成為藝術注重的焦點。亦即,藝術變成了他自身的樣貌。在現代
之後的當代藝術,則又發展出一套迥異於現代藝術的樣貌,這不僅使得美術館
陷入尷尬困境,更使得畫者們陷入「新」的迷思之中,「當代」顯然已藉「現
在正在發生的」最新優勢,凌駕一切。這是意識形態的爭辯,也是藝術末流最
今人頭痛,爭論不休的課題之一。


    葛林伯格(Clement Creeberg)在1960年的《現代主義繪畫》(Moderinst
    Painting)認為:「現代主義的本質,就在於使用某一門學科的特有方法
    ,去批判這個學科本身,目的不為顛覆,而為鞏固他在其獨特領域中的地
    位。」
☆ 
葛林伯格強調,「現代主義」重點不在於繪畫一定必須是抽象或非具象的。而
模擬再現的特徵,在現代主義中將只是次要的角色。在每個時期.利用繪畫再
現世界的方式皆有改變,每個風格時期皆由前一個發展出來,某種程度上也是
對其前身的反動,但現代藝術有意和過去的傳統保持距離,也就是以理性來批
判理性自身,純粹藝術就是將藝術運用到藝術自身。

總而言之,復古與創新都似乎皆可成就改革的力量,藉由復古以創新更是文學
藝術常見的變革手法。綜觀整個二十世紀,藝術界裡充滿了揚棄傳統的聲浪,
認為「創新」才足以順應潮流,只有「異於前者」藝術才有康莊之道。於是荒
誕、弔詭的形式日新月異,傳統繪畫語言就此退居末流,奄息尚存。然而復古
與守舊並不等同,復古也可能蘊藏著巨大的改革能量,全面反傳統或許喪失了
進步的可能。在此「當代」當行的洪流中,從傳統繪畫語言中,找尋可能的創
新,「繪畫不死,只是凋蔽」願筆者之思,能夠引發共鳴。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清河陳淑嬌膠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