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彩絕響※105歲前輩畫家《陳慧坤》辭世】 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報導
◇台灣前輩畫家陳慧坤驚傳於農曆大年初九(2月10日晚間7時30分)病逝
臺大醫院,享壽105歲(1907~2011)。陳慧坤的女兒也是前兩廳院董事長
陳郁秀表示,「父親走的時候沒有急救,雖然很捨不得,但走過105歲,父
親很安祥地離開!」至於陳慧坤的告別式,陳郁秀表示,目前還在洽談中,
應該今天可以確定。
◇陳慧坤是在過年前感冒住院,於除夕出院,陳郁秀說,本來過年時他還可以
站起來走路、唱歌,沒想到初五有點哮喘、初六住進台大,很快就因器官衰
竭病逝。
◇陳慧坤對台灣美術的貢獻,除了個人精采而多元的繪畫創作之外,也標誌著
1920年代末期興起的一股藝術思潮,當時,陳慧坤與陳澄波、廖繼春、郭
柏川等人都是美術團體「赤島社」的主要成員,強調藝術應當回歸台灣這片
土地,企圖將日本的學院繪畫技巧及知識融入在地的色彩,建立屬於台灣獨
有的繪畫語言。
◇從2005到2006年間,師大、陳郁秀及國內多家美術館,曾分別為陳慧坤規
劃舉辦了長達一整年的百歲大展與研討會等,也出版傳記《慧照乾坤-陳慧
坤的藝術人生》、《百歲流金》、論文集《眾彩交響》與畫冊等。但因陳慧
坤一百歲之後身體功能逐日退化,已無法再創作,陳郁秀認為不適合再做回
顧展,原本還在策劃別的慶祝活動,現在可能要變成紀念活動或紀念展於夏
天呈現。
◆陳慧坤教授簡介/文/李文
◇陳慧坤教授,1906年出生於台中龍井鄉。其父雅好文藝,常臨摹芥子園畫
譜自娛,幼年的陳慧坤也在旁跟著塗抹,並且喜歡描摹門神、灶神及捏泥人
,自小展現了藝術上的天分與興趣。小學四年級時由於受到陳瑞麟老師的鼓
勵,與藝術結下了一生之緣。
◇許多台灣前輩畫家多多少少都有相似的童年,或許戰亂與貧困是那個時代免
不了的命運,陳慧坤前半生的命運尤為坎坷,父母早逝,只能依靠著祖母。
中學畢業後,因對藝術的執著赴日本習畫,成績優異。返台後,一直從事創
作與教育工作。陳慧坤比別的畫家更悽苦的命運是年輕時短短時間內連遭兩
次喪妻之痛,直到娶了第三任妻子莊金枝之後,才否極泰來。
◇陳慧坤教授一生勤於繪畫,埋首鑽研色彩,實驗各種新方法,並且融合了膠
彩、水墨、油畫三個領域,構築他獨特的繪畫風格。畫家對大自然無比敬重
,青年時代嚮往印象派畫法,寫生的足跡遍及台灣及全世界。他於八十自述
中表示:「堅持自己的路程,探究美的正確方向,能獻身於美術的教育與創
作,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矣!」
◇陳慧坤教授的創作堅持及百歲風雨的人生修練,譜寫出真誠而動人的生命樂
章。
◆後記:
◇陳慧坤教授是台灣知名前輩畫家,他擅長膠彩畫、油畫和水墨,是台灣畫壇
重量級的畫家。
◇在台灣日據時代的老畫家裡,有的專攻西方油畫,有的擅長日本膠彩,有的
精於中國水墨。然而能深刻吸收所有移至台灣各類藝術的,大概只有陳慧坤
教授一人。
◇陳慧坤教授的畫風,曾經因為不中、不西、又不台,因而被台灣美術史家不
知如何歸類甚或忽略,評為缺乏才氣。他的風景畫,像山水畫,既藏有山水
的「皴法」,又含有風景畫的「質量」,其獨特與怪異,正是其大器之所在
。而他的混血風格,也正是台灣美術多元而鮮明的真正面貌。
◇陳慧坤教授並不在乎自己選擇了一條最崎嶇費力的道路,直到中老年才得到
肯定。他為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的路程感到安慰,並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跳出時間的拘役,進入藝術永恆的境界。
◇陳慧坤教授也畫出很多「膠彩」的經典作品,一些大張的作品都很精彩,十
分厚重。因為「三少年」生逢其時,而他並未被當時所認可,不過他一步步
累積出來的成就甚為可觀。
◇陳慧坤教授對於後輩的提攜更是不遺餘力,1999年陳淑嬌在台北「東之畫廊
」舉辦「陳淑嬌膠彩畫個展」時,他們賢伉儷特別蒞臨指導。他戴著畫家最
愛的法式軟呢帽,時年雖已93高壽,依然神采奕奕,侃侃而談。雖已過十多
年了,他的高尚風範至今仍然令我們動容並銘感於心,特彙編此文紀念大師
對台灣文化藝術的貢獻。 清河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