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文章發佈紀要】
◆謝峰生老師於今年五月廿一日仙逝,留下充滿詩意令人驚歎不已的作
品外,還有他生前接受藍同利先生訪談,紀錄他努力的痕跡。已於本部
落格分四次刊登的【謝峰生談藝錄】,將謝老師創作經驗與大家分享。
◆今再就謝老師九十年在台中市文化局首次個展的專輯作整理,配合藍
同利先生的新詩、李美玲小姐作品賞析分七次不定時發佈與大家分享。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六月菅芒
六月有雪
菅芒花開
因為月色
山也蒼茫了起來
◎六月菅芒 1995年 20F ( 72.7 ×60.6 cm )
台灣五、六月時溪邊的菅芒處處,總會令人感
覺有份雪白的飄然,畫面下方的雪皚菅芒與上
方的銀白月娘,遙相呼應,加上黑夜裡幾乎融
為一色的山丘、天色,作者為台灣田野裡隨處
可見的菅芒創造出一份蒼涼與蕭索的超自然意
境。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元宵頌
燈火的流轉
迷離了眼
弧線
順著圓滾滾的燈身前進
是光也是影
是虛也是實
華麗
是元宵的代名詞
◎元宵頌 1996年 30F ( 90.9 ×72.7 cm )
作者以元宵燈籠為主角,卻打破了燈籠的具體
物象,另以光芒做為主題,運用黃、橘、紅、
紫‥等顏色與迴旋的線條,華麗炫目的畫面氣
圍與動感,讓光線與動態甚至色彩粉碎物體的
實質,使畫面介於具象與抽象之間,藉此表現
出作者心中的那份感動與作畫的激動心態,是
作者對繪畫創作形式的新嘗試!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憶
白鴿
從腦海飛進了畫面
誰憶起了誰
女人 佛像 白鴿
空間的流動
虛與實境的交錯
◎憶 1996年 30F ( 90.9 ×72.7 cm )
超寫實主義(Sureralism)所用的表現手法之一。
是邏輯上下相干的事物加以喻示性地並列;或
如達利(Dali)和馬格利特(Magritte)將事物置於非
正常的位置,使其脫離其日常功能或不帶功能
性。但是在本幅作品裡,作者卻相反的將有關
連性,能引發觀者產生聯想的事物-佛像、白
鴿、天空等事物,並置於身著紅衣女子的背後
,讓觀者將女子與其事物產生連結。而引發-
「憶」想的內涵。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性廟聯想
性
是生之始
露骨的性愛場面
極盡感官之情色
精鍊到
只留下
含蓄
◎性廟聯想 1996年 20F ( 72.7 ×60.6 cm )
本該是引人遐思的題材,卻被作者以幾乎無色
彩的色調和迴盪的白色線條處理成頗具精神美
感的作品,這也是一位創作者精神思維裡的極
高表現;在世俗的情色裡,尋得了超脫的精神
性。
相關連結: 【膠彩畫&裸體】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聖母峰日出
平緩
只為了襯托出高聳
低吟
只為了襯托出昂揚
第一道光芒的閃耀
彷彿看見了天堂
◎聖母峰日出 1996年 25F ( 80.3 ×65.1 cm )
白雪皚皚的聖母峰是西藏與尼泊爾的聖山。作
者在此特意以畫面下方層層疊疊、走勢平緩的
山巒來襯托出聖母峰的挺拔、不群與雄偉。而
雖名「日出」,卻只用受晨光照耀的向陽山嶽
表現旭日初昇的那一剎那,真可說以一沙之境
來呈現大千之境界。
相關連結: 【膠彩畫&山】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綠韻
韋瓦第的四季在畫面流轉
如歌的行板
春意蕩漾
一縷白水
一抹清煙
一層薄霧
此時更缺
一壺清茶
◎綠韻 1997年 25F ( 80.3 ×65.1 cm )
雨後的樹林、薄霧輕迷;在被雨打濕後呈黑綠
色枝幹的樹叢往外望去,金黃濃綠的田野有如
人間仙境般出塵,有如王維之「畫中有詩」的
心境表現。所謂「人同此畫」,或許惟有超塵
的心,才能將雨後的野外景色,賦予濃濃的詩
意。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望安濃秋
橫互在前的是
層層相接的原野
以及
這一季的秋
土黃是此刻的基調
緒與綠
輕易的打破了冗長的沉悶
白牆紅瓦
映著褪色的藍天白雲
牛
享受這一季的慵懶
◎望安濃秋 1997年 30F ( 90.9 ×72.7 cm )
澎湖的望安島是人口稀少的村落,當收穫季來
臨時不免為平日寂寥的離島添份喜悅與活力。
作者利用層疊繁覆的橫向塊面來分割畫面,讓
觀者產生秋濃時分收穫豐盛的感覺;而遠方的
紅瓦白牆的農舍,海洋下方的紅、綠塊面更為
畫面添份清新與活潑。
相關連結: 【膠彩畫&牛˙牛車˙牛車輪】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荷的變奏
灰暗如鼓聲
從遠方漸次傳來
雨聲大作
春雷乍響
中音部和諧的共鳴
仿如春雨
四散漫延
銅管的有力高亢之後
聲音
戈然而止
◎荷的變奏 1997年 15P ( 65.2 ×50.0 cm )
有別於1987年(荷塘映趣)中探索形式結構的
作法,在本幅作品中,作者乃捨棄理性思維,
改以釋放自己情感的創作形式,來詮釋本幅作
品。或許少了苦心經營的完美構圖,但卻多了
份情感奔放的筆觸。經十年創作所蘊釀累積的
自我美學觀與內涵,讓作者能盡性的發揮,將
感動與情感都躍昇紙上,感動著觀者,卻也美
感自成。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部落喜日
對原住民的童年印象
是忘不掉的蒲薑花的清香
石板屋前
盛粧少女等待著誰
只有猴子為伴
◎部落喜日 1997年 50F ( 116.7 ×91.0 cm )
坐於門檻上的盛妝女孩,可想像是即將參加盛
宴,而散置地的陶壺、石桌、吊掛於木雕下的
玉米,加上作特意參考日據時期的照片而繪製
的石板屋與屋上木雕,在在都呈現出創作者意
欲建構出排灣族人當時真實的生活情景。而冷
靜的色調,筆觸,與理性的位置安排,亦也表
現出有別於攝影忠實記錄的另一種情感性的歷
史圖像。
註:本作品建物曾參考日據時代圖片資料。
相關連結: 【膠彩畫&原住民】
相關連結:
【18-00《謝峰生老師介紹》總連結】
【18-01《永懷大師&謝峰生老師》】
【18-02《19謝峰生膠彩畫展專輯》】
【18-03《謝峰生老師談藝錄》4之1】
【18-04《謝峰生老師談藝錄》4之2】
【18-05《謝峰生老師談藝錄》4之3】
【18-06《謝峰生老師談藝錄》4之4】
【18-07《謝峰生老師畫◇藍同利詩◎李美玲賞析》7之1 】
【18-08《謝峰生老師畫◇藍同利詩◎李美玲賞析》7之2 】
【18-09《謝峰生老師畫◇藍同利詩◎李美玲賞析》7之3 】
【18-10《謝峰生老師畫◇藍同利詩◎李美玲賞析》7之4 】
【18-12《謝峰生老師畫◇藍同利詩◎李美玲賞析》7之6 】
【18-13《謝峰生老師畫◇藍同利詩◎李美玲賞析》7之7 】
【18-14《2007年⊙國立台灣美術館⊙謝峰生七十膠彩畫回顧展》】
【18-15《謝峰生老師蒞臨《台中市文化局膠彩畫班》評圖記要》】
【18-16《台中市群健有線電視台報導謝峰生七十膠彩畫回顧展》】
【18-17《感謝謝峰生老師蒞臨膠彩畫班評圖&陳淑嬌指導裱絹》】
【18-18《「峰生藝廊」畫歲月⊙憶一代膠彩畫大家謝峰生老師》】
【清河淑嬌Picasa網路相簿◇謝峰生膠彩畫展專輯◇59張播放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