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縣烏日文史協會》簡介】◎
台中縣烏日文史協會網址:http://wjhs.org.tw/about
烏日地區昔日為平埔貓霧薩、拍瀑拉、洪雅諸社族之過渡地區。「烏日」其地名可能由
平埔族語轉音而來。「烏日莊」名首見於清乾隆十年的《臺灣府志》一書。其後在清朝乾隆
中葉台灣地圖又見烏日地名。
烏日位在台中縣西南隅,即台中盆地之中部,適當盆地出入口地帶。其東緣有貓羅溪、
大肚溪與彰化縣境芬園鄉及彰化市隔溪相望,地形上除西北角為大肚台地之西南端外,餘皆
屬台中盆地面。境內為大肚溪及其支流貓羅溪、烏溪、草湖溪、旱溪等諸水系所灌流,其行
政區域上與中巿南屯、南區樹仔腳、中縣大里、霧峰、大肚相臨接,故在人文歷史經濟交通
方面與上述地區有極密切之關係。
由於河川支流多,山明水秀之烏日(別名湖日),藉舟楫之利,清代即有「烏日港」的
形成,在海運上可通中國福州廈門,由南而北,彰化大城到大墩(即台中)也須在烏日港轉
道。日治時代南北縱貫鐵路、公路先後通車都經過烏日地區。總之在清季日治時代,烏日地
區於停泊、轉運方面對台中盆地的開發曾經擔當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而此區也因而自有它
繁榮的一面。
戰後由於周邊城市興起,外來人口漸增,聚落漸次沒落,宗族意識崩離,加上台灣高鐵
設總站於烏日,並定2005年尾通車,烏日人文經濟交通方面,面臨一個不可預測,由鄉鎮化
進而可能都市化的衝擊局面。
1987年政治解嚴,及於廿世紀末台灣社會更達百家爭鳴的局面,國家定位混亂,自由民
主被誤導。處在轉形中的烏日,由於經濟交通建設,人文歷史古蹟無形中被忽視破壞。烏日
文史協會成立的構想及其必要性為許多有志之士所共識。
「台中縣烏日文史協會」經由申請立案(台中縣政府社行字第 961號證書)於2001年正
式成立。成員含括士農工商階層,學歷方面則有私塾出身到留美哈佛及史坦佛博士,出錢出
力各有所司。於歷史詮述,田野調查方面各有其貢獻。目前會員共有54人。本會並敦請台史
專家洪敏麟先生及烏日出身學者溫振華先生為指導教授,文獻會林品桐老師(烏日出身)為
咨詢顧問。
本會成立宗旨「以文物典藏為經,田野調查為緯,研究調查烏日地區數百年來人文地域
變遷,並及於附近地區的互相關係,提高愛鄉情緒以建立規劃更為美好之烏日遠景」故本會
活動計劃中雖有文史參訪,全民健身運動....等項目,但到目前為止,本會仍以田野調查活動
及口述歷史為主,據此逐年或隔年出版「烏日文史匯編」文集,作為本會的成果報告。目前
「烏日文史匯編」已出版兩集,第三集之採編正在緊鑼密鼓之中,可望於2006年內出版。
「烏日文史匯編」在常務理事廖德華校長主導之下,第一集出版於2002年(290頁)
全篇主要分為「懷古篇」「現代篇」及「展望篇」三部。
集中「烏日開發簡史」及「清代一個台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於清代烏日綿延日治
民國的崇神史及村莊史有詳明的敘述。「烏日教會90年演進簡史」點出了「異教徒」在烏日
村莊的崎嶇路程。烏日林姓居民佔全鄉人口近 15%位居第一位,故鄉民對於「滄桑歲月—由
阿罩霧到烏日」的故事不可不知,一段移民血淚史也是清代「官民鬥爭史」,著名的「京控
」故事主角即老死烏日。
「初探烏日糖廠」挑起鄉人的許多記憶,喚醒鄉內年青一代及讀者—今日的「中興啤酒
廠」之原址即是「烏日糖廠」。復古風起,他地五分觀光小火車的汽笛聲鳴起,激起了烏日
人多少的無奈!「烏日庄役場」建於西元1932年(昭和7年)是台中縣僅存的兩個日治「庄
役場」之一,較之「內埔庄役場」還早兩年,如今已列為保護古蹟,免於他日拆除的命運。
「烏日庄役場至烏日鄉公所」一篇有源流史及珍貴的照片。「烏日高座少年工的回顧」一文
,點出了60年前烏日青少年的理想與夢想,幾張照片與口述歷史,給二次大戰台籍日本兵的
歷史加添上幾許顏料。其他「藍興堡內一家族—廖姓家族」、校園巡禮、家鄉寺廟教堂訪視
也有其鄉土性教育性。
第二集「烏日文史匯編」於2003年年尾出版(520頁),開始即有兩篇烏日人的尋根
史「4500年前的烏日人」及「新庄仔塘—清乾隆30年代的軍營」,由高鐵的興建挖掘出來的
古陶片、古石頭,追尋「新石器中期」的烏日「牛罵頭文化」及高鐵地區的古軍營地址。「
烏日海外日本兵」及「烏日地區的產婆」配合相關圖片,有悲喜有故事,照片文書超過 400
幅,很多是初次出土,此資料對於斯域的研究學者應該有所助益。其他「台灣總督府農事試
驗場」及「烏日紗廠」兩文對於兩機關、工廠的過往人事歷史也有很多資料、照片極為珍貴。
「深探烏日國民小學」以總督府原始資料為本,見識創校先賢的苦心。「溪南舊事」延
續上集再述一百多年前另一林姓家族的拓墾故事。「大肚溪風華」展示烏日第一大姓「楊姓
」之開拓史,提供數部祖譜可讓後代子孫們尋根追遠。「烏日鄉土探索」以簡鍊文筆帶我們
作一次鄉土之旅。
配合新書發表會,本會也舉行三次「回顧老烏日照片展」,每次計 250幅左右,張張照
片都是鄉人珍視歷史的結晶,也展示提供者對於烏日文史協會的支持。兩次展期都延長,有
時間給烏日及九德地區學童認識本鄉人文歷史的機會,每次現場均有專人逐框解說。我們也
舉行了「1895年台灣民主國郵票特展」。按日本1895年攻台,當年8月25日、26日兩天進駐
烏日庄,台民反抗。
由在地集郵家提供抗日郵票,有其特定意義。此郵集曾獲國際及及全國郵展金牌獎,在
此領域有其國際性的地位。去年本會也舉辦了前烏日國小老師及本會顧問林品桐,王守英老
師的畫作展、著作展,觀者讚嘆。
回顧「烏日文史協會」成立四年來,承鄉民給予許多的鼓勵,也給了我們不少捐款。不
巧這期間也是公所「烏日鄉誌」篡修之時。「烏日文史匯編」之出版,無形中給予「烏日鄉
誌」主辦機關壓力,不料也讓本會喪失一些資源。
自創會以來歷次活動展覽出書(在沒有公家補助下),於帳面上共花費壹佰肆拾伍萬元
左右,餘款五十七萬元(至今年5月),要永續經營,經費可能是本會必須面對的問題。
有位學者說「本會是雷小雨大」,顯示本會平素疏於與媒體機關互動,其實互動是必需
的,可提供正確的文史資料予媒體....,及提供正確的導覽常識,這應該也是本會成立宗旨展
示的精神之一。故由點到面,普及化、資訊化想是未來追求的目標之一,這應不是天大的難
題。
摘錄自:台中縣烏日文史協會網站
◎【《烏日文史匯編》第一集】◎
發 行:台中縣烏日文史協會
發 行 人:陳鄭添瑞
出版日期:公元2002年1月1日
編輯企劃:長江廣告公司
尺寸規格:菊八開(A4)精裝本288頁
◇【《烏日文史匯編》第二集】◇
發 行:台中縣烏日文史協會
發 行 人:陳鄭添瑞
出版日期:公元2003年12月20日
編輯企劃:青禾藝術公司
尺寸規格:菊八開(A4)精裝本520頁25萬字867圖
十大單元:
【壹】卷首語 P8
【貳】緬懷先民足跡 暸解我們家鄉 P12~P42
【參】掌握烏日人文 欣賞家鄉詩景 P48~P90
【肆】烏日楊氏祖譜 P94~P175
【伍】溪南舊事 P180~P182
【陸】兩個時代:烏日地區的產婆(助產士) P188~P304
【柒】烏日海外日本兵 P312~P414
【捌】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 P424~P454
【玖】中和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烏日紗廠 P458~P496
【拾】編後語 P478~P496
⊙參、掌握烏日人文 欣賞家鄉詩景P74、75藝術家王守英先生⊙
王守英,一九三四年生於鹿港,畢業於臺北師範藝術科。一九五八年九月
至一九六三年九月曾服務於「烏日國小」,在烏日國小服務的五年內,深受當
地的民風及景物感動,故也畫過不少以烏日為題材的景色,對於以後他的創作
風貌或多或少有所影響。
王守英從事創作多年,並曾榮獲中興文藝獎章及全省美展,全省教師美展
三次金牌獎,近年來,在技法中精益求精,已成為中堅輩本土畫家中少數能夠
建立起個人風格的畫家之一。在王守英的畫室裡到處充滿了花香的氣息,從他
豐富的創作天地中,令人感受到他從未停止過求藝術生命的活力,堅實穩健的
畫面色彩層次豐富運筆純練。
王守英先生歷經孤單艱澀而又漫長的創作歷程,從他原先烏黑的髮色逐漸
的變白,可以寄情於往昔卻出新趣,讓我們共同來欣賞。台灣的學院派傳統,
遠自日據時代便開始,始終在西畫領域中佔有強勢的主流力量,延續學習自巴
黎的印象派、後期印象派或沙龍的面貌。其實王老師的畫,無論題材,可說是
平凡無奇,畫來畫去大多是花、木、景、人。但是,一幅題材平凡的畫,要叫
人感受到畫外之味,弦外之響,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他的畫,其造形智慧的
簡化,其畫面結構之嚴謹,其色彩之雋永,其意味之深長,卻常教賞畫的人愛
不釋手。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句萬古常新的明訓,畫家不應只是畫畫,他
的知識最好寬一些,見聞最好多一些,如此一來對其畫作本身來的意義才能增
大。從早期到大陸絲路、九塞溝....等之行到歐洲之旅,每每可以從他的畫作
中見真章。
摘錄自:【《烏日文史匯編》第二集】
※因應著作權法,於圖錄加上浮水印,不便之處尚請見諒!
後記:
2003年有幸參與【《烏日文史匯編》第二集】編輯企劃工作,連同封面共
520頁、25萬字、867圖,厚度媲美字典。
本來這編輯企劃工作是由大兒子於當兵退伍前要接的CASE,卻在他去英語
教學公司高薪任職三D動畫設計工作後由我扛下。從熟知的Office辦公室軟體
一下子要轉到較專業的InDesign出版軟體,必然是歷經一番艱辛的熟識與挑戰
,單一本作業手冊讀到都可以倒背如流。當在印刷廠順利看到打樣時,真是欣
喜若狂,數月來晨昏顛倒和披星戴月的辛勞,總算沒有白費而圓滿完成使命。
文史的編撰是件極費時、費神、費錢的工作,需有賴政府及熱心人士的投
入方能成事。盼望各地方文史匯編,能源源不絕的出現,以嘉惠世人。蔡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