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97年1月26日參加在國立台灣美術館的「王五謝八十膠彩畫創作回顧展」開幕
式時,見到王老師和各位前輩慷慨致詞及高朋滿座而令人感觸良多。不禁想起
十八年前,夫婦在時稱「台灣省立美術館」舉辦膠彩畫展的情景。雖然事隔多
年,但種種回憶歷歷在目,於是重整思緒述說一下陳年往事來分享大家。CH
【《蔡清河陳淑嬌夫婦膠彩畫展》】
展覽日期:79年7月10日~8月5日
展覽地點:台灣省立美術館B1至B4展覽室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
(現國立台灣美術館)
展出作品:84件(夫婦每人各42件)
介紹文章
【79年8月台灣月刊13、14頁《美術欣賞》文:侯壽峰老師】
◎夫婦畫家畫藝有成◎
同在民國四十年於古都府城出生的夫婦畫家蔡清河與陳淑嬌伉儷,正在省立美術館舉行膠彩畫個展,每人各出大作四十餘件。早在二十餘年前,在台南曾培堯畫家的教室中出現了這對熱愛美術的青年學子,經長期切磋畫藝,並因近水樓台步經七、八年的戀愛,終於成為永久藝術伴侶。但這對小夫妻,因藝術而結合,卻為忙於生活而停筆,民國六十七年從古都台南遷居文化城的台中市,由於台中市的藝術風氣鼎盛,故常被膠彩畫展精湛典雅的作品所吸引,因此從民國七十二年開始重新提筆,從西畫轉向膠彩畫的研究,並因藝術大師林之助教授和謝峰生,蔡草如等畫家的指導,配合他倆良好的西畫基礎和過人的天賦,更能駕輕就熟,很快就領悟膠彩的真諦,而逐漸建立自我獨特風格。
淑嬌女士是台南家專美工科畢業,作畫題材採用裝飾趣味表達在中國現代女性美的衣著和背景之中,尤其她在人物畫之取材和表現意境,常給人一種極高雅脫俗、幽靜、抒情的韻味,其內涵和色彩的描寫,更是融合了民族性和時代性,近年來不斷獲得各項美展的大獎,贏得各界肯定。淑嬌女士從民國七十五年至今五年間,除在四十一屆全省美展獲得教育廳獎外,更連續四年在台陽美展獲得首獎,同時也獲得第三屆南瀛美展的最高榮譽『南瀛獎』之殊榮,是難能可貴。
清河先生也不讓夫人專美於前,近年來在全省美展中頻頻獲獎,他除斐獲得四十四屆全省美展優選外更在四十二、四十三連續二屆獲得大會獎,作品並由省立美術館永久收藏。
清河先生雖與夫人同一室作畫,但風格完全不同,不論人物、動物或風景他均採現實生活為描寫對象,人物以充滿鄉土氣息的老人為主,尤其背景採用台灣古厝的搭配,色彩和氣氛表達得宜,洋溢著鄉愁和溫馨的親切感。
綜觀蔡清河陳淑嬌夫婦的畫風,充分顯現出民族色彩與時代性意味,並富於創造性的境界,可說是目前膠彩界新生代的佼佼者。
【79年8月大眾周刊298期38、39頁《藝壇掃描》文:黃朝湖老師】
◎彩筆締緣 共展佳作◎
蔡清河&陳淑嬌夫婦膠彩畫展
長久以來,藝術家為追求創作理想而受苦挨餓的比比皆是,傳程觀念的誤導,常讓一般誤以為
藝術家孤獨而怪癖的人,誰跟畫家結婚誰就倒霉。因此,藝術家找對象並不容易,願意嫁給藝術家
的真的是少之又少;反過來說,願意娶個藝術家太太的,更是鳳毛麟角,而唯一特殊的意外,應該
是藝術家娶藝術家吧。
在臺灣,夫妻同是畫家的不多,目前有活動紀錄的不到二十對,他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第
一種,夫妻均畫國畫。第二種,夫妻均畫西畫。第三種,夫妻一個畫國畫,一個畫西畫。第四種,
夫妻本是畫家,後來留下一位畫畫,一位做起生意賺錢養家。第五種是夫妻均是畫家,後來改行兩
人都不再畫畫;最好的是前三種,第四種還不錯第五種就太可惜了。
在臺灣老一輩的畫家夫妻檔裏,楊三郎和許玉燕是最著名的一對,他們同是畫油畫,一起參與
臺灣早期美術運動,頗受好評。
但夫妻同樣畫膠彩畫,則只有蔡清河和陳淑嬌,這一對年輕的膠彩畫夫妻檔,連續幾年來在國
內舉辦的大型美展中,迭獲大獎的表現,頗受畫壇人士的注目,尤其他們選擇畫法繁複,非有極大
耐心不可的膠彩畫,更讓人感到精神可嘉。
膠彩畫源自我國唐宋重彩畫,後傳入日本,改稱日本畫或東洋畫,日據時代再經留日畫家傳習
返臺,遂在臺灣畫壇自成一格。七年前更易名為膠彩畫,與其他畫種並存於國內畫壇。由於膠彩畫
的畫法,細膩而繁雜,畫材全由日本進口,無法大量供應作畫者使用,因此繪畫人口並不多,迄今
年仍只有一百多人,非有極大興趣和耐性,常無法堅持畫下去。
蔡清河和陳淑嬌這對夫妻檔,十多年來用心於膠彩畫的鑽研,並能有優異的表現,實在不容易
。他們同年出生,先後同時受教於名畫家曾培堯、林之助和謝峰生,同樣獲獎於官辦美展,同樣,
也隸屬於同樣的美術團體,這在國內畫壇真的是難得一見。
從他們一連串的畫歷來看,陳淑嬌顯然比蔡清河先出道,陳淑嬌不但畢業於臺南家專美工科,
同時早在民國六十五年,就在美國新聞處舉行油畫個展,以七十年代藝術風氣未盛,年僅廿五歲的
女性藝術愛好者就能開首次個展,那是非常難得的。而蔡清河卻在陳淑嬌個展的第二年跟她結婚,
一直到遷居臺中以後,才在畫壇上漸露頭角,其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陳淑嬌的鋒芒是蓋過蔡清河的
,而他也甘之如飴,每天陪著太太看畫展,辦活動和畫畫。
【79年7月藝術家雜誌/文:詹前裕教授(時任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 蔡清河&陳淑嬌夫婦膠彩畫展
近年來由於臺灣經濟的繁榮,膠彩畫學會的成立,以及東海大學美術系首先開設膠彩課程的影響,使得學習此道的風氣逐漸盛行,而蔡清河、陳淑嬌伉儷,可以說是目前膠彩界新生代的佼佼者。
早在二十餘年前,台南市曾培堯先生的畫室中,就出現了這對熱愛藝術的青年學生,長期切磋畫藝,相互鼓勵,而在最近幾屆的省展與台陽畫展中,兩位頻頻獲獎,以後起之秀的姿態,向職業畫家的路途邁進。
陳淑嬌畢業於台南家專美工科,遷居台中市以後,受教於膠彩大師林之助教授以及謝峰生先生,從民國七十五年以來連續四年獲得台陽美展首獎及第三屆南瀛獎,也曾經在全省美展中榮獲教育廳獎,可見她的畫風與技巧,一再受到藝壇的肯定與讚美。陳淑嬌擅長畫人物與花鳥,尤其她的美女畫,清雅脫俗,表現出中國現代女性的理想典型。在流暢準確的線描之後,再用穠麗典雅的色彩敷染,有濃厚的抒情韻味,她也常用裝飾趣味濃厚的中國古畫或圖案,作人物的背景,使主題的人物,似乎超脫了西洋式的現實空間感,孕育出象徵性或幻想性的唯美意境。
她的傑出造詣,受到高格畫廊的器重,除了簽約為經濟畫家之外,還把一棟寬敞的樓房供給淑嬌居住,以換取她的作品,此事被藝壇傳為佳話,畫家有較佳的創作環境,專心作畫,未嚐不是全民之福。
蔡清河先生也不讓夫人專美於前,近年來的省展中頻頻獲獎。以往的膠彩創作以人物畫為主,多採用臺灣古老的傳統建築作背景,人物則以充滿鄉土氣息的老年人為主,在灰色系的色彩中,洋溢著鄉愁的溫馨感。最近的創作主題是山岳,改用肌理粗獷的麻紙作畫,山石的造型則經過簡化的處理,顯得特別渾厚有力,配合前景的水平構成,或夜月的氣氛烘托,生動表現出臺灣山川之美,色彩的運用也更加華麗而富有變化。
個性開朗風趣,又熱心公益的清河先生,最近畫風,已經逐漸強化了男性的剛健與厚實之感,相形之下,淑嬌筆下的人物,不論是婉媚的少女,或是慈祥的母親,甚至於純真的兒童,都表現出女性柔美的本質,幸福與喜悅的神情,經常流露在畫中人物臉龐上。最令我感動的是淑嬌努力上進的毅力,林之助教授在東海大學美術系任教的三年期間,她已是三個小孩的母親,仍然風雨無阻的前來旁聽,從未間斷,這就是成功的最佳保証。今年七月十日,省立美術館將舉辦『蔡清河、陳淑嬌夫婦膠彩畫展』呈現近年來的力作,觀眾在享受此美的盛宴之後,應該重新思考膠彩畫創作之可能性,以及它在中國現代繪畫中,所扮演的角色問題。
相關連結:
【2007年⊙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膠彩畫的捍衛者⊙林之助特展】
【2007年⊙國立台灣美術館⊙謝峰生七十膠彩畫回顧展】
【2008年⊙國立台灣美術館⊙王五謝八十膠彩畫創作回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