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而不爭一畫師
略述「草如仙」畫路歷程
台南市國畫研究會理事長 楊智雄
伏虎降龍 英雄少年
蔡草如先生原名錦添,1919年生於文化古都-臺南府城,兒童時代即展現繪書才華。這除了得
自母親的遺傳,父親蔡振昆先生疼惜他的天份,經常攔下舊貨郎,搜購日人拋售出來的美術書刊,
供他參考與學習,他更知珍惜天寵,努力從寫生中鍛鍊出極好的描寫能力。1962年完成的「舊巷」
,即根據「公學校」(日據時代之小學)時代的寫主稿製作的。在彼時,並已得過全台灣的海報繪
製比賽的首獎。
舅父陳玉峰先生,人稱「祿仔師」,是當時名氣頗響的民間畫師,擅寫古裝人物,以廟宇彩繪
及神像繪製為業。蔡先生既有此天份,在十八歲那年(1937),便以學徒身份從舅父學習。他回憶當
時的情形是儘做一些雜碎勞役,或在一旁看著舅父工作。既未有可用的工作桌,也未獲得認真的指
導,更難得有讓他一展身手的機會了。
不久,下茄萣用來商請繪製門神,因傳聞該廟的乩童每使法術整人,這件工作便落在他身上。
他大膽的以伏虎降龍羅漢為題材繪成門神,這是前所未有的獨創,加上他和氣謙遜的天性,居然甚
得傳說中好整人的乩童之禮遇。經過一甲子歲月後,蔡先生提起這段往事,猶懷念乩家佐餐的醬瓜
非常好吃。彼時,他雖僅十九歲的青年.卻由此事印證其「勇者無懼,仁者無敵」的成功者性格了
。
「出師」的第一步,便贏得信任與好評,「錦添」的聲名便在廟宇彩繪界慢慢傳開了。在他廿
三歲那年,父親亡故,身為長子,責無旁貸憑畫藝挑起了生計。
遊學夢斷
日本經明治維新後,國勢邁入強權的同時,也引發百業爭輝的局面。藝術界在衛護傳統與西潮
東漸的衝擊之間,激盪出波溝壯闊的絢璨世代,造就了不少傑出的大師。歷經大正到昭和時代的成
長,日本儼然已成為東方的藝術強國,隨著武力據台之後,日本當局也考慮到以柔性的文化力量來
安撫台灣的民心,先後派遣傑出的藝術家如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鄉原古統與木下靜涯來台執教
,並接受他們的建議設立「台展」。除了他們幾位之外,也從日本派遣傑出的藝術家來台參與台展
的評審工作。
「台展三少年」事件對於一向沈緬於傳統文人畫風氣的台灣,無異是一項新鮮而充滿誘發性的
訊息:「到日本留學!」甚至打入「帝展」殿堂也便成為當時有志於美術一途的青年之重要指標了
。
對藝業抱持逆水行舟,力圖上進的蔡先生而言,「阿舅」玉峰先生在傳統繪事方面固然有一定
的成就;然則,觀念是相當故步自封的,「趁人意,好功夫」的想法根深蒂固,老畫師甚至不屑到
近在咫尺的公會堂(後為省立台南社教館)看畫展,說是「無彩人的目!」
是以,從小憧憬遠赴日本學習,深究美術堂奧的慾望,日復一日的熱切,也因此心境拜識了廖
繼春先生。廖先生在1927年春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後,返台執教於台南私立長老教中學及同女中(
即今長榮中學及長榮女中),夫人則經管一家美術用品店。蔡先生便在店裡認識了廖老師,並蒙他
指點過素描的一些問題,於是對新藝術有所認識。
一心嚮往高深的藝術領域,每月卻須正視生計而畫通俗的圖繪,慈母固深諳其苦悶,終於排除
萬難,允其赴日深造。
1944年,先生廿五歲,時值太平洋戰爭未期,日軍兵源急缺,對持深造為由想赴日者,常百般
刁難阻撓。先生幸有參加日滿華三國聯展的褒獎狀,乃得放行。隻身搭「大和丸」赴日,得熟人林
順三先生,田中和好先生的照應,棲身於田園調布的「町內會」,入東京川端畫學校就學。川端雖
擁有多位大師掛名,然實際負責指導的是他們的得意弟子,訓練的重點即是寫生,甚至作嚴格的精
密描寫訓練。原本自小已從寫生奠定良好描寫能力的他,自是如魚入大淵,悠游自得。
不料,一場美軍空襲令川端畫學校在煙硝中化為烏有。旋即日本投降。先生以一幅素描作品應
徵而贏得美國進駐軍俱樂部的美術企劃工作,得以暫留日本。於時求學夢斬,慈母也殷盼他儘早歸
來,遂於1946年返台。
留日期間雖短,由於有良好的觀摩機會,以及師長於一切事物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對自我期
許與定位甚高的他,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儘管環境極端困苦,他仍努力不解,到處寫生,留下
不少游鴻爪痕。其間結識一位很喜歡看他作畫的老者,也曾隨同返回其故鄉的高冷山區寫生。觀賞
蔡先生寫生應是一種美妙的心靈饗宴。他對景寫生時,每每能從大自然中獲致新鮮的美感條件,策
動旺盛的表現慾,在瞬間攫取適當的手段完成生動的畫作。尤難能者、使用任何畫具都能流露出一
份從容自在。事實上,為應付未知的靈感狀況,他外出寫生時,總是不辭勞苦的背負了各種不同的
畫具以備需要。「看得到,做得到」的本領,配合他的勤勉,正一步一腳印,昂首闊步的開創不平
凡的藝業!
成家立業「有鳳來儀.君子好逑」
1946年返台時,蔡先生廿七歲,為了生計,除了廟宇的彩繪、神像的繪製、甚至肖像畫、廣告
設計..幾乎有關繪畫的種種都接,另方面,更抽時問埋首創作,是年以「伯樂相馬」一作入選首屆
全省美展。頗受當時評審們的稱許,肯定是頗富潛力的新秀。
翌年,舅媽為媒,與林鳳儀女士結婚。岳父是「祿師」的房東,人稱「慶舍」,是官人之後。
兩家的宅後相通,是祿師座上的常客,既熟知蔡先生的人品,有女適嫁,復得良媒,便放心將女兒
嫁與有為青年了。先生回憶當年,須得親自騎著單車,個別告知親戚這個喜訊,在親戚們的祝福下
完婚。儀式一切從簡,甚至未拍攝紀念照。幾十年後,先生以無限憐惜的口吻稱道夫人辛勤持家,
總把好處留與家人,自己僅受其餘。
省展連魁
1948年,婚後次年,先生以「飯後一袋煙」榮獲第三屆省展「產學會獎」。之後更在第四屆、
第八屆、第十一屆、第十三屆分別以「草嶺潭」、「小憩」「小宇宙」、「曙光」榮獲「主席獎」
第一名。第六屆以「朝光」獲「文協獎」,第十屆以「熱舞」獲「主席獎」第二名。
接踵而至的榮耀,並未改變其一貫的謙遜。依例,當三度贏得全省美展主席獎第一名後,可獲
「免審查」資格,但因自己更名為「草如」,主辦單位一時未能與「錦添」銜接起來,他也未肯為
爭取榮譽資格而出面說明,仍然提出作品參與受審。私下對朋友的關心表示:「能讓前輩審查咱的
作品,如果有所失當,纔知當反省。」結果,又一次榮獲首獎。其虛懷若谷的胸襟與為而不爭的行
誼,已在台灣藝術家中樹立一種典範。這些得獎作品固然造諧精湛,實至名歸,而取材之寬與表現
手法之善變,也告示世人:他確是全方位經營的天才藝術家!
台陽放光
在全省美展屢獲嘉績的同時,其藝術才華也在台陽美展中大發光芒。從1953至1957短短四年間,
連獲三次「台陽獎」的最高榮譽後,在1959年正式加入「台陽美術協會」,成為臺灣歷史最久的民
問美術團體的一員。從此,默默的為前輩建立的這塊田地奉獻心力,歷經三十年後,已由四十歲的
精壯青年變成老前輩了,卻依然總是將每年在台陽展中發表新作視為重要事務。並熱心的參與歷屆
的評審工作。1970年,33屆的台陽展評審會上,眼看長子國偉兄將得獎,急忙出面阻止,謂其太年
青,纔十九歲便得如此崇高譽,恐致少年得志而驕,請多給予磨鍊礪志的機會,而被台陽同仁揶揄
為「不民主的老爸」。事實上,這些年來,國偉兄不但在藝業上善承衣缽,並且早已努力建立出自
己的藝術風格。父親的藝業是座高山,在其影子下要走出自己的路毋寧是非常困難的挑戰。非但如
此,國偉兄並以其高超的行政長才成為父親的藝術行政代理,也為台南市國畫研究會、台灣省膠彩
畫協會作卓越的貢獻,成為重要的幹部。這也是蔡先生老來頗引為安慰的。
人和致貴 陋室德馨
「人和街」是府城永樂路通往普濟殿的古街,60年代尚留整排的古老建物。走入45號,穿過昏
暗的隔間走道,後落有斗室,約三~四坪。入門處有略容轉身的空間,門左斜靠一面八尺高、木條
補強的夾板當畫板。房間的右半是床舖,床上矮桌放置著筆墨顏料一應畫具。白天若非應聘出門做
「外場」,便守著這斗室辛勤的工作。
聲名傳開之後,委託繪製神佛畫像的客戶源源而至。在這小小斗室裡,蔡先生不知完成了幾幅
觀音菩薩、關帝爺、孔子..等等聖賢畫像。這些作品,都能散發出肅穆、莊嚴、慈悲的光輝,令觀
賞者的內心即時產生安定、祥和、霑領恩寵的感受。
到了夜晚,這兒卻變成了朋友們愛來的小洞天。只要跨過門檻,便忘卻了世俗身份的隔閡,談
天說地,宗教的、藝術的、生活的..好不融洽。
隨著藝業的受肯定,加上誠懇寬厚的為人態度,人氣愈發旺盛。後來遷入隔鄰的47號。工作室
與佛案設在入門處的廳堂。自小養成早起習慣的他,晨起伏案工作自然迎著朝曦,是以取畫室齋號
為「朝窗假居」,想必悟到身外物於我如借取,當惜福珍用之意罷。
由於工作室供奉佛案,晨昏裡佛上香也就成為他的日課。有一回筆者進門,巧遇著先生剛上完
香,笑問:「敢知我為什麼拜拜?」我笑而不答。他續說:「人想欲好額(發財),著愛努力工作
;想得人和,必先對人好;想保健康,一定得注意衛生..利益的取得是不該求神的,我拜佛,祇是
表達我對神明的感恩,感謝助我平安、勤勉的又工作了一日。」
每晚朋友來訪的狀況依首是「隔時無浪日」。時值台灣白色恐佈時期,由於畫室設在臨街的廳
堂,每晚的歡聚透明化了,居然也曾引起情治單位的關注,派遣一位通曉詩詞的左博文先生來刺探
、了解。幾次之後,左先生也樂得拋下工作包袱,同享人和之樂了。
大約也是那段時期,蔡先生的表弟陳壽彝先生(祿師之子)一件描寫農夫負犁的作品,因犁具
與俄國國徽有「相似」之處,被有關單位糾止發表,致使蔡先生的一作水墨小品「日出而作」因避
煩而蟄伏了四十年,才於台南一中「竹園藝廊」的個展(1997)中發表。那幾筆極爽利愉快的筆墨,
將農夫與水牛勇健的形象嵌入台灣永恆的記憶。
由於慈母一直堅持須儲蓄到足額的金錢,絕不許借貸買厝。蔡先生再努力勤勉的工作,儲蓄總
趕不上飛躍的房地產。直到慈母過世時,仍未能達此願望。後來總算在開元寺南側買了建地,過了
幾年,才籌錢建屋,於1975年遷入現住的北園街洋房。
在人和街的歲月裡,二女三男相繼出生,先生在藝壇雖早受肯定,擔任全省美展的審查委員。
但個性謙和的他,受取筆潤總是刻己為人,不顧自身生活擔子日重而起貪得之念。先生對筆潤的處
理大概是受託製作的工作而定。但他總會明告顧主:「藝術性不在裝飾多;形式單純、簡化的未必
不好..」之類藝術良心的表白。至若熟人相託,往往一句:「請裁,你隨意罷,補貼一點研究費就
好。」
有一則感人的例子。1960年,好友鄭陳樹先生託人從日本帶回一大幅作畫用的絹布,委請為畫
關公像。之後,鄭先生數度來訪皆不見為他所作的畫。有回,等客人全走了才動問可著手?蔡先生
返身入內室,取出一大卷紙,攤開來,居然是五幅與絹同大的草稿,各其不同姿態與構圖。他表示
:「經過這些努力,己經發現一些缺點,準備起草第六幅,有把握更好。」此時,鄭先生已感動莫
名而忘言了。畫成之後,主動致送豐厚的謝禮,而先生堅持退回近半,僅願受取自認為最起碼的酬
勞。三年後又為鄭先生製作觀音圖,又重演一次退金的情誼。
這件事,顧主的愛才,尊重畫家的心血,與畫家以感謝的心處理酬金,皆成典範;更重要的是
因而產生了堪以傲世的傑作。
與南美會的因緣
畢於東京美術學校的郭柏川先生,在大陸政權更替之際,放棄在北京的教職,匆促返台。任教
於台南工學院(成大前身)之餘,積極推展美術運動。於1952年發起籌組台南市美術研究會時,原
只有西畫部的成員,翌年二月舉行第一屆南美展時,增設攝影、雕塑二部。1954年蔡草如、陳永新
、吳超群、薛萬棟、汪文仲、戴惠美諸先生加入成立國畫部,並在第三屆南美展參與展出。
1957年十月,蔡草如、陳永新、薛萬棟三位先至退出,兩年後重新入會,又二年(1961)再次退
會。
本想協力為府城藝壇奉獻心力而加入南美會,卻以二進二退寫下句點。基本原因在與郭先生性
格上之差異,及對團體發展、經營理念的南轅北撤。
郭柏川先生出身於日本的大學體系,因而養威「教授」的絕對權威性格。身份階級定位在日本
固然司空見慣,在成立南美會時,西畫部的成員又有不少是郭先生的學生,「先生說的算!」也就
順理成章了。而蔡草如先生出身、成長於「人和」為民的社會環境,讓他深深體會平等觀的可貴。
第一次的退會是因郭先生下令禁止南美會成員參加其他團體的展出;而蔡先生已答應出品「南部展
」在前,一向重然諾的他,便毅然退會。何況向持海闊天空、不願受拘束的心性,也不認同郭先生
此禁令的合理性。經沈哲哉、黃慧明諸先生的斡旋而重新入會,復因反對郭先生主張每屆展出,除
了對優秀公募作品敘獎外,對內也將頒獎予進步頗著的會員。在第八屆的南美展裡,郭先生欲將「
教育廳獎」頒予蔡先生,先生堅持不受,只有求去一途。南美展頒獎予會員一事,經此風波不知何
時取消,則有待求證了。
台南市國畫研究會的誕生
常在「朝窗假居」夜聚的朋友,不是藝術工作者,即為支持者。他們從藝術獲致的慰藉及對友
誼的珍惜,產生必要組成團能的共識。當年政府禁止兩個以上性質相同的地方人民團體存在,而南
美會立案在先,又己成功的結合台南地區西畫、攝影及雕塑界人士。費盡苦心,蔡先生及朋友們才
想出以「台南市國畫研究會」的名稱申請立案。蒙服務於市議會的鄭景仁先生、合計師傅顯榮先生
的鼎力相助,蔡先生的門生林沂水兄的熱心奔走,在1964年完成立案,推舉蔡草如先生擔任理事長
,擇定美術節(三月二十五日)假台南市第四信用合作社禮堂展出第一屆「國風畫展,尊邀府城前
輩陳玉峰先生、潘春源先生、邵禹銘先生、鄭景仁先生、李金玉先生、侯益卿先生為顧問,除了邵
顧問與侯顧問外,亦皆提出作品參展。會員蘇子傑、林草香、蘇太湖諸先生兼技書法,因此場內形
成書畫並茂,極一時之盛。展出時既舉「國風畫展上的名號,于右任先生也惠寄墨寶「國風畫會」
為會場增光,會員及府城人士因此亦以「國風畫會」稱之。
結社之初,成員作品水平參差不齊,然本著「以畫會友,相互扶持」的理念,共同為整體成長
貢獻心力。蔡先生更是不計一切犧牲,為同仁打氣、指導。每年一次的展出之前,更是為此倍加忙
碌,甚至耽誤自己作品的製作亦所不悔。佈置場地時,純將顯目的位置讓予年長的會員,將自已的
作品穿插在不顯眼的角落。展覽結束前,大家會請他作一次講評;他甩是善揚會員作品的優點以激
勵信心,為會員指點時,也總是客氣的建議:「如果..的話,不知可不可以?」「若..的話,不知
甚款?」
舉辦示範、作品觀摩或寫生觀摩會時,往往會員還沈醉於見面時的歡愉氣氛時,他己默默率先
做會場的佈置工作了。回想當年情景,頗有耶穌為門生洗腳的意味。
為擴大對社會的影響,「國風畫展」開始即採會員展與公募並行制(與台陽展、南美展同)。
直到後來公辦的比賽漸多,會員人數也增加不少,公議可以卸下此對社教的階段性任務,才中止公
募。多年下來,國風對培養後進所做的貢獻及會員作品質量的成長,都深受府城文化界的肯定。
蔡先生帶領台南市國畫研究會走過三十年的歲月,直到人民團位法修訂,明文規定理監事任期
後,才放下這重擔。全體會員感念他的偉大奉獻,尊他為「永久榮譽理事長」。而「草如仙」溫雅
寬容人格之感昭下,會員間亦培養出如金蘭般芳醇的友誼。
至今,仍假其居處做會址,召開理監事會時,如今重聽的老畫師,總在一旁陪坐著,面對晚輩
們的歡顏相聚,不時露出欣慰的笑容。
府城之光-文化中心巨幕的故事
在台灣人拼命創造出經濟奇蹟,受到舉世矚目的同時,卻凸顯了國民文化落差的嚴重性。政府
開始正視文化建設,責令各地方政府興建文化中心以利推展,教化民眾。各地方首長當然也樂於把
握看得見、摸得到的硬體績效。
貴為「開台首府」文化古都的台南市,豈甘落人後。蘇南成市長確實在文化建設方面投注過相
當心力。諸如舉辦千人美展」,同時編印該次參展作品、作者圖錄,與歷史博物館締盟,將史博館
的幾檔重要展覽如「任伯年作品展」、「隋唐宋元佛像雕刻展」..等移展至台南,使因政經中心北
移而致文化失血的南台灣有過一番新氣象。
投下鉅資興建的台南市文化中心,除了硬體設施之外,最重要的人文精神表徵所在-演藝廳的
巨幕;主其事者陳立明先生建議請蔡草如先生設計草圖。蘇市長欣然同意,表示:「蔡先生這人我
信得過!」不意竟遭先生婉拒了。認為此項重大公共建設,應舉行公募徵選最傑出的作品,以昭公
信。蘇市長以時間緊迫為由,堅謂權宜受託,先生才以「請勿給酬」為唯一請求,答應效勞。
蔡先生決定以膠彩畫繪製,先畫了一幅迎春門報(東門城)下的舞龍陣,以象徵府城的蓬勃朝
氣。而後重新繪製以唐人樂師合奏,居中撫琴者或為唐明皇,左右分列男女樂師數人,拍鼓、吹笙
、擊磬。祥雲迴繞間,彩鳳盤翔,滿天散綴著象徵府城的鳳凰花。在寶藍底色上,描金賦彩,經營
出生動又典雅的氣氛,將滿堂淑女吉士輕易的帶入一種溫馨、幸福的情境。細細的觀賞,更發現樂
師們的手勢在沈雄的線法中,表現了生動的意趣。而每一件樂器的造形都經一一考證研究。以年近
古稀的高齡,又一次以無私的奉獻精神為文化古都增添輝煌璀璨的新頁!
這件命名「雅樂和鳴,有鳳來儀」作品的原作,令日本負責織造巨幕的公司負責人愛不釋手,
商請割愛以寶藏。不料幾年後卻被盜直至另一家織造公司。在偶然的機緣下,被陳立明先主索回歸
還蔡先坐,其問的種種因緣,還真頗堪玩味呢!
大方無隅聖人懷
隨著年事漸高,感到不再適任廟宇彩繪時須攀高爬下的工作,於1977停止。其後約十餘年間,
仍為各地廟宇畫過一些石刻畫的圖稿,那是以白粉漿直接畫在石片上,讓雕刻師傅刻成。類似古代
的畫像磚。回顧廟繪生涯前後約四十年,不知為台灣各地的廟宇畫過多少門神、壁畫與樑飾。尤其
喜愛為風景勝絕處的廟宇工作,為的是方便自己順便寫生。往往天未亮便起身外出,在上工之前,
他已經努力修業多時了。
藝業不斷精進,隨之將心得轉化到謀生的服務上。因此,他在廟宇的彩作品上即使未署名,有
識者仍不難發現寶山。梁正居先生在其「台灣行腳」攝影集 183頁中,有這麼幾行字:「道是台南
縣歸仁鄉一間小廟內的壁畫,畫的是神怪小說封神榜演義的故事。這些壁畫畫得非常好,線條圓熟
,用色也不過份穠艷,不像是一般民間畫工的手筆。」
另一則事例是1970年,泰國徐氏宗祠修建時,主事者曾到台海各處寺廟觀摩,看到先生為日月
潭文武廟所畫的作品後,輾轉找到先生,禮聘赴泰國為徐氏廟作壁畫。當先生完成部份作品後,廟
方要求接下其他畫師未完成的部份,先生以台灣尚有其他遨約為由婉拒了,其內心何嘗願意奪人生
計?
然而台灣廟宇的異質文化,香火鼎盛的話,再好的壁畫捱不過幾年,便給薰得黑沈沈的,加上
亞熱帶濕熱的天候亦對這些作品造成嚴重的摧殘。尤為甚者,只要有信徒還頗,或其他理由聚款整
修,原有的壁畫、樑上彩繪、門神等等,主得再好,亦可能因人心的虛榮而不保!先生曾為保存前
輩的畫作而婉拒廟宇的委託,自謙沒能畫得那麼好,請勿重繪。所得的回應是整修勢在必行,不允
的話,亦將改請他人執筆。先生甚至也曾重繪早年畫過的廟壁,如府城成功國小東側的「小上帝廟
」,即因此而塗滅了他盛年時所繪的「三顧茅廬」、「雲龍」、「泉虎」、等傑出的水墨壁畫。重
重的無奈、無力感促使他下定決心揮別廟宇的彩繪生涯。在不願回頭與成人之美的兼顧下,兩度婉
拒台南市文化基金會推薦接受「薪傳獎」的表揚,先後推薦潘麗水先生及陳壽彝先生受獎。
隨著於廟宇圖繪的「封筆」;盛名所累,居然有不肖的石刻匠,也隨意的刻上「草如」的署名
以圖利!對此,先生亦僅寬和的一笑付之。令人想起沈石田先生因同情作偽畫者的生計,在明知偽
冒的畫作上大方的題詩,加印的事蹟。老子云:「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先生一輩子的行誼,與
古聖先賢相映輝矣。
後記:
1983年開始與謝峰生老師學習膠彩畫。1986年陳淑嬌與范素鑾、鄧佩英小姐,在台北市中山北路「
秋臣畫廊」三人聯展,之前內人特別將請帖和她參展的十張作品照片寄給膠彩畫前輩們請益。展覽
開幕時陳進阿嬤、林玉山教授、許深州老師等前輩「赫然」到場指導,各地前輩也都來電或來信鼓
勵。隨後便常陪著內人「全省走透透」拜訪各地膠彩畫前輩:台北陳進阿嬤、林玉山教授,黃鷗波
教授,桃園許深州老師,台中林之助教授,嘉義林東令老師、黃水文老師、曹根老師,台南蔡草如
老師、薛萬棟老師、陳壽彝老師。也由此時開始與「草如仙」接觸,算算至今已有21個年頭。1988
年起參加其所領導的「台南市國畫研究會」之年展,就如楊智雄老師所說的總是將「顯目的位置」
給「台中遠來」的我們。之後有回安平老家總是要去老師家請安,老師就常留吃午餐,師母和國偉
嫂總是準備的美食滿滿一桌。猶記得有一次「國風畫展」開幕時剛好碰到年初二,蔡老師邀我們上
「館子」用午餐,我還笑問老師是不是在請「女婿」。1997年台南一中「竹園藝廊」蔡老師個展的
最後一天我趕回台南,先到「北園街」蔡老師家,未能見著老師;事後才由楊老師處得知蔡老師住
院的事,此時才真正領受到他文中所說的「謙遜」家教。之後看到蔡老師就是在「榮譽街」新家處
,蔡老師師母還留我們用午餐,其後蔡老師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要面見蔡老師時國偉兄總是推諉
掉,心中的無奈及不捨滿腹。隨著台中事忙,一年除了家父母忌日(日子隔一天)外幾乎很少返鄉
。直至接到蔡老師訃文,夫婦倆委實哭了幾回。2007年6月16日中午台中大雨滂沱,避開端午節返
鄉人潮回台南,一路想到與蔡老師的種種往事又一陣鼻酸,直到下車才察覺自十多年前家母過逝後
已很少再掉淚。隔日6月17日一大早趕往「台南殯葬管理所至德廳」參加蔡老師的告別式,是日所
屬的「台灣省膠彩畫協會」參加公祭時,由理事長簡錦清師兄夫婦主祭和在地會員楊智雄老師及我
(常務監事)、內人陳淑嬌(常務理事)陪祭。畫會25年前創會會員或已凋零、或年事已高、或身
體不適、或四處全省各地、或逢端午節連續假期往返不易及新加入的會員不曾見到蔡老師所以才到
場幾位;然則已由新任的理事長代表全體會員,由台中專程趕赴台南表達對「蔡評議委員草如」敬
意。我特別拍幾張告別式隆重場面留著記念,還記得陳進阿嬤告別式我應治喪委員會之請拍攝全程
儀式照片,有時總還拿出與一些前輩的合照來「緬懷」老師們的恩澤。謹希望蔡老師2009年在台中
市「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的紀念展時,能幫上一點小忙。2007.6.30.AM:02:27 蔡清河上
相關連結:
【3-1永懷大師《一代宗師&蔡草如仙》2007/0614】
【3-2永懷大師《永懷大師&草如仙》2007/06/29】
【3-3永懷大師《向國寶大師致敬~蔡草如膠彩、水墨賞析演講》9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