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優雅《郭雪湖百歲回顧展》】
展覽日期:2008年2月1日~3月16日
展覽地點: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二樓201、203展廳
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TEL: (02)2361-0270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10:00~18:00)
展覽介紹:
郭雪湖為台灣新美術運動中膠彩畫重要先驅,八十年前以未及弱冠之齡
,入選日治時期第一屆「台展」,與同儕畫家林玉山、陳進,共同締造「台
展三少年」的傳奇,1928年以膠彩畫《圓山附近》獲第二屆台展特選,其後
更連續多年榮獲特選與「台展賞」、「台日賞」、「朝日賞」等佳績,成為
少數台籍免審推薦級畫家。他取材本土與細膩典雅的表現手法,風格清新獨
特,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為初萌的台灣新美術運動,提供了一種真正屬於
本土的審美價值觀的表現內涵。其後舉辦展覽、講習,極力提攜後進,並實
際參與行政執行及審查事務近二十年。
2008年逢郭雪湖老師百歲大壽,為表彰其對台灣藝術界的貢獻,歷史博
館規劃舉辦「時代的優雅-郭雪湖百歲回顧展」。展覽內容包含80件代表作
品,佐以珍貴手稿、新聞資料等,讓國人在回溯其創作脈絡時,了解其所跨
越的時空背景,對於臺灣美術史的整理,深具意義;並透過大師百年畫藝,
體會其所譜出的如歌行板。
◎2008年2月1日至3月16日: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首 展》
2008年4月10日至7月20日: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巡迴展》
【郭雪湖百歲《藝術世家五人展》2008】
展覽日期:2008年1月19日~2月3日
展覽地點:東之畫廊
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18之4號(阿波羅大廈B棟8樓)
TEL: (02)2711-9502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11:00~18:00)
展覽介紹:
郭雪湖,1908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是最早以台灣風物民俗納入創作題
材的第一代前輩藝術家,更是畫壇長青樹。八十年前以未及冠之齡,入選第
一屆「台展」,與同儕畫家陳進、林玉山,共同締造「台展三少年」的傳奇
。郭氏於1935年與女畫家林阿琴結婚(作品「元宵」等二件曾獲特選及台陽
獎第一名)。同年底長女郭禎祥出生(因從小受父親啟迪,繪畫理念早發而
專一,曾獲台陽、省展第一名,師大藝術系、美加州柏克萊碩士,伊利諾大
學藝術教育博士。台灣藝術教育重要推手。榮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術
教育學會〔InSEA〕 世界主席)。1957年首次父母女聯展於台北市中山堂,
1973年第二次聯展於美國(Salinas) 市文化中心,2003年第三次聯展於高
雄中山大學。三女郭香美於1943年出生(畢業於師大美術系及美國匹茲堡大
學,多次畫展及獲獎,傳承父親衣缽,現為專業畫家)。次男郭松年於1948
年出生(日本京都大學,美國柏克萊大學碩士,2004年任「和平傳媒」總監
,追隨剛堅活佛,現專業文化多媒體藝術創作)。
郭氏一門藝術家,在2008年郭雪湖百歲誕辰回顧舉辦前夕(由國立歷史
博物館、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及創價學會等主辦),台北東之畫廊以「藝
術世家聯展」,為郭雪湖百歲大展暖壽及祝賀。
※謹以此恭賀【郭雪湖大師榮獲《行政院2008年文化大獎》】及展出成功※
相關連結:
【2-1台展三少年2005.12.31】
【2-2創紀元《台展三少年》王英信雕塑發表會2006.4.25】
【3-1郭雪湖大師百歲回顧展&藝術世家五人展2008.1.19】
【3-2賀《郭雪湖大師》榮獲《行政院第二十七屆文化獎》2008.1.23】
【3-3文化傳承※時代優雅《郭雪湖百歲回顧展》2008.4.10】
作品賞析:
《郭雪湖膠膠彩畫1930年120M南街殷賬◇第四回台展無鑑查出品、台展賞》
南街:今台北市迪化街
殷賑:日語,熱鬧繁榮之意
此作品是畫家代表性的台展作品風格,描繪大稻埕(迪化街)中元普渡時,
霞海城隍廟一帶的繁華景象,飛舞的旗幟與林立的招牌,搭配高聳洋樓與擁
擠人群,莫不令人感受到廟街上熱鬧喧騰的氣氛。
《郭雪湖膠膠彩畫1992年10F帆船》
2003年有幸編輯520頁「烏日文史匯編第二集」,第92頁刊登郭大師1931
年獲台展第九回「朝日賞」的作品,就是描繪此種比較大型的「戎克船」。
本作雖是近期作品,但應是郭大師的寫生稿,靈感一來時便又是一幅傑作。
戎克船:是航行於中國沿海的客貨兩用中國平底大帆船,無論是英文和德、
法文都稱它「JUNK」,早年兩岸往來都是利用它,淡水港到晚期幾乎就是戎
克船的專用港,老淡水人稱它「福州船」、「唐山船」。1949年淡水封港後
就成絕跡。
郭雪湖大師的另一位傑出兒子-郭松棻:
郭松棻,(1938年~2005年7月9日),
台北市人。父親郭雪湖為日治時代知名畫家,母親林阿琴亦為畫家。
1958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王懷和他的女人〉於台灣大學的《大學時代》。
1961年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
1963和1965年在臺大外文系代授《英詩選讀》。
1965年參加電影《原》的演出。
1966年赴美進加大柏克萊大學修讀比較文學。
1969年獲比較文學碩士。
1971年放棄博士學位,投入保釣運動,而被中華民國政府長期列於黑名單中
,無法返台。其後在聯合國任職,旅居美國紐約,直到中風去世。
1983年再度開始創作小說,以羅安達為筆名發表作品於《文季》,接著
《機場即景》、《奔跑的母親》、《月印》、《月嗥》發表於港台報
章。所著小說收錄於《郭松棻集》、《雙月記》、《奔跑的母親》三
本小說集。郭松棻行文具冷調美,詩化的文字風格。
郭松棻先生寫的小說像詩般用短句子組合,非常親切,鄉土的味兒,從他的
著作中散發出來,深濃的民族感情慢慢的暈染他全篇的作品,讓人心動。曾
以作品《雙月記》獲得2001年巫永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