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峰生膠彩畫展專輯》】
發 行 人:張溫鷹(前台中市長)
執行編輯:蔡清河(台灣省膠畫協會常務監事)
作品賞析:李美玲(東海大學美術系理論組碩士)
出版日期:2001年10月
出版單位:台中市文化局
攝影印刷:蘭潭彩色印刷
展覽專輯:12K精裝本132頁(部落格相簿:19謝峰生膠彩畫輯)
展覽日期:2001年11月10日~11月22日
展覽地點:台中市文化局大墩藝廊(一)
專輯序文:台灣省膠彩畫協會榮譽理事長林之助
【峰頂戮力膠彩明 生息薪傳世代遠】
記得約四十五年前,有位從南部鄉下來的田庄囝仔,年齡未滿弱冠,面貌
俊美清秀,拿了多幅畫作,來到吾柳川西路畫室。他毛遂自薦表明來意,由他
的陳述得知:為了探索膠彩畫精髓,追求自已的夢想,不惜離鄉背井,隻身帶
了家當-新台幣八百元,到台中市民族路租了一間小店面,開設「峰生畫室」
為人畫肖像,賺取些微生活費渡日子,其主要目的是要學習膠彩畫。吾看了這
年輕人的作品,發覺基礎功夫踏實,筆法用色細膩乾淨。他的誠心與執著,深
深打動吾的心,因此,破例收他成為吾入室弟子中,唯一非師範生,教導他如
何投入膠彩畫的領域。
峰生君在投入吾弟子門檻之前,已在高雄詹浮雲先生處,學習「肖像畫」
和「膠彩畫」,憑藉著一股鍥而不捨的毅力及熱愛膠彩畫的意念,踏出他追求
藝術生涯的第一步。更由於天賦異秉,積極上進,努力用功不斷鑽研,且不自
滿的心,在門生群中出類拔萃。
一九五五年第十屆全省美展首次入選,第十四屆即以「暑假」獲得國畫部
第二名(實為膠彩畫第一名)。奠定根基後,接連成為全省美展、台陽美展得
獎的熱門人物。先後囊括全省美展第一名三次、第二名三次、第三名一次及台
陽美展獲台陽獎、台陽礦業獎、省教育會獎、台北市長獎。輝煌的成績源自於
他勤奮不懈的創作、獨特敏銳的美感、對大自然的細心觀察,能與心靈相結合
。更具有突破冒險的勇氣,進而領悟出膠彩畫的真諦,他流下比別人更多的汗
水,理應獲得掌聲鼓勵。
在膠彩畫界,峰生君的成就備受肯定。這是他用心耕耘數十年所得到的豐
盈果實。他除了喜歡畫而畫,更是才氣縱橫,常以撼動的心,思考繪畫內涵;
大自 然的外在、形色,經過其分析融合,成為匠心獨運的(sense)感性表現。
畫面處理、構圖造境、色調氣氛的營造都非常特殊,形成屬於自己獨特面貌,
也就是吾常說「存在感」的真意。有一屆,全省美展首獎難分軒輊之時,我曾
提了一句話「謝峰生這幅畫如果參加日展,應有入選的可能性。」然受到其他
審查委員的一致認同,因而其作品獲得首獎,實至名歸。
功成名就的謝峰生,並不以此自滿。為了開拓視野,追求更具風采層面的
藝術內涵,經常與畫友同好悠遊各國,採擷民情風貌及景色,實地的心靈感受
,提昇了創作意境。其作品中題材多樣化,雋永細緻,極富現代感。雖年紀已
過甲子,但仍能依自已的意思去創作。每幅作品均散發著濃郁的清新氣息,有
如詩般的畫意。對畫面的經營兼具浪漫與感性,這是可喜的現象。由此,藝術
造詣將更精粹。
一九九五年接任台灣省膠彩畫協會理事長,六年來,全心全力奉獻於膠彩
畫的推展工作,使會務蒸蒸日上,蓬勃發展。同時不吝提攜後進,傳授畫藝,
負起膠彩畫傳承的時代使命,熱忱之心令人激賞。
峰生君創作近五十年,作品累積亦達可觀的數量,但從未輕易展現,其嚴
謹負責的態度、不斷自我超越、追求新貌,嘗試探索「活源」的毅力絲毫不減
。這次台中市政府熱忱的邀請謝峰生首次個展,展出其多年來辛苦耕耘的精湛
作品, 深信將博得市民及藝壇同好的讚賞,為膠彩畫的薪傳留下佳話。
專輯自序:台灣省膠彩畫協會第五、六任理事長謝峰生
【創作半世紀心路歷程】
小時候對美術是否有興趣,已無從憶起,只記得國校六年內,書包中的一
盒 六色蠟筆未曾用過。
一九五三年為學一技之長,家父帶我至高雄「浮雲畫室」,與詹浮雲老師
學「肖像畫」。當時詹老師畫像之餘也從事膠彩畫創作,曾多次參加全省美展
或台陽美展。因之,在詹老師的鼓勵下,開始接觸膠彩畫。經寫生、上色,約
一個月時間完成生平第一幅膠彩畫作品(清花),當時自己並不知道畫得好或
壞。隔年即是第十屆全省美展收件,詹老師鼓勵我與師兄弟(王五謝先生、黃
惠穆先生)一同送件參加。當接到入選通知時,個人也覺得很意外,因當時的
我,對膠彩仍 一知半解。
於一九五六年返回屏東,在民族路夜市開設畫室,日間替人畫肖像畫,利
用夜間完成(果樹)作品,參加第十一屆省展,也獲得入選。當時省美展只在
台北省立博物館(今二二八公園)展出,並未巡迴全省,若想參觀,只得北上
。因此與詹老師、五謝兄等同赴台北參觀,在會場中被一幅「浴後」的作品深
深吸引住,當時的直覺;哪有人畫得這麼傳神!標籤寫著:評審委員 林之助
,瞬間就有拜他為師,研究膠彩畫的決心!之後,向詹老師陳述有此願望,詹
老師欣然贊同我的想法,五謝兄也幫腔贊同,並鼓勵我北上台中發展畫藝。一
九五七年隻身攜帶簡單的行李,到達人地生疏的台中,只有一個願望與目的:
拜師,學習膠彩畫。憑藉這股信念,前往拜訪林老師毛遂自薦,面陳遠從屏東
真誠拜師之事。當時,林老師大概受我的真誠感動,欣然答應我的要求,這可
說是我一生最大的轉捩點。
轉眼已四十五個寒暑,當時林老師任教於台中師專(台中師院前身),跟
隨林老師學膠彩畫學生中,若不是師範在學生,就是學校的教師。於此環境下
,對我的壓力相當大。心想:這趟來台中目的是為研究膠彩畫,必須要有長期
刻苦奮鬥的打算。於是在民族路(前百貨市仔)租下一間店面,替人畫肖像維
持家計,利用晚間創作膠彩畫。在這四十幾寒暑純粹為了愛畫而畫,猶記得很
多幅省展得獎的作品,因住處空間太小無處存放而送人。(依當時的社會經濟
條件,根本談不上賣畫)然環境雖惡劣,生活雖清苦,對膠彩畫的熱愛從未減
少。尤其民國六十三年膠彩畫於全省美展中受盡排擠,當時很多膠彩畫同好,
有的停筆,有的轉為其他媒材創作。這期間個人雖暫停參加省展,但創作從未
間斷,始終相信膠彩畫是最具東方理念與本土特色的藝術,將來更能成為台灣
最受大眾歡迎的畫作, 一股對膠彩畫未來發展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這四十幾年中感謝詹老師當初引導我進入膠彩畫領域及指導,更感謝恩師
林之助教授的栽培及教誨。老師不但教授畫藝,也時時教導我們做人處世的道
理,並時加糾正。長期受益最深是恩師的思想與理念,師恩永銘心中。然內人
玉珠,更是我能心無旁驚長期創作的最大精神支柱。她任勞任怨的個性,婚後
生活雖然清苦,從無半句怨言,反而時時提醒並鼓勵我不可停止創作,至今內
心除了一份 感激,仍覺對她虧欠甚多。
此次承蒙台中市政府文化局邀請展出,謹此表達最高謝忱,同時誠懇期盼
藝 壇前輩、同好賜與指導、批評。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文章發佈紀要】
謝峰生老師於今年五月二十一日,留下充滿詩意、令人驚歎不已的作品之外
,還有他生前接受藍同利先生訪談並逐一過目後陸續發表於國內期刊的「謝峰
生談藝錄」,紀錄他努力的痕跡。已於本部落格分四次刊登【謝峰生談藝錄】
,傳承謝老師創作的經驗而與大家分享。
此次台中市文化局九十七年秋季膠彩畫班來了位特殊新生:謝峰生老師大公
子「謝博仁」先生,他為了再深入了解膠彩畫撥冗來參加研習班。其不恥下問
的精神,就有如另位學員是大藝術家「趙宗冠」醫師,其女兒趙純妙女士亦來
本班上課,如此「易子而教」的高尚情操讓人動容。
不禁又讓我想起九十年七月奉命編輯謝老師展覽專輯軼事,受命後先把家裡
二十多年來彙集的一百多本畫冊中謝老師的作品掃描建檔,確定初稿再經多次
校稿。其間為不辱使命連「台灣省膠彩畫協會」舉辦到嘉義「奮起湖」兩天一
夜的活動都不敢參加。專輯最後校對時與謝老師由台中六點坐「國光號」南下
嘉義市「蘭潭彩色印刷」,趕赴印刷公司早上八點開工校對,隔日早上三點多
才回到台中。為不敢耽誤六點出發時間,我三點就起床準備,隔日早上三點多
才回到台中,整整二十四個小時不眠不休真的累垮了~
「有事弟子服其勞」,始終是我們作事所遵照的準則,從謝老師生前的種種
交付乃至他仙逝後的訃文書寫郵寄、感謝函列印郵寄、告別式拍記錄照....等等
,無一不是全力以赴。
今就謝老師九十年在台中市文化局第一次個展時的專輯作品作整理,配合藍
同利先生的詩、李美玲小姐作品賞析分七次不定時發佈與大家分享。蔡清河上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黃昏陋屋※第18屆全省美展第一名
當年得獎
引起報紙及畫壇的一片喧嘩
理由無他
這怎會是國畫管他正統不正統
管他東洋或西洋
作品他自己會說話
黃昏
陋屋
老婦獨坐
炊煙腦裊裊
離鄉遊子的心情
深刻在柳川的河堤上
◎黃昏陋屋 1964年 ( 143.0×100.0 cm )
作者用西方油畫的厚塗手法與明暗法,來描寫
1964年時台中市柳川西街河畔的簡陋屋。讓膠
彩畫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風貌。屋裡的白髮老
嫗、裊裊晚煙與屋外披掛的衣服,都使畫面顯
示出這只是那個年代庶民生活的平日生活。但
作者卻讓五十年代的人間平凡一景裡有股沉靜
、拙雅的美感蘊味。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海灘集舟※第21屆全省美展優選
銀白色的月光流洩一地
非黑即白
明暗並置
翹起的船頭高聳向天
蹲伏的人
在陰影下苦苦思索
◎海灘集舟 1967年 ( 176.0×106.0cm )
不再是純粹自然的摹寫,作者在本幅作品裡以
自我的思維來建構畫面。蘭嶼阿美族的傳統木
舟,那向上昂揚的船頭、描繪細膩,有如古老
傳統的精緻與沉重,而背景裡現代感頗重的黑
、灰、白色調的橫向動線、與船頭的向上動勢
產生拉扯,暗陳著畫面裡人物的迷惘表情,在
現代與傳統間不知所從,而「黑」已從遠處漸
至。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山澗雙鹿※第22屆全省美展第三名
是造形的
是理性的
雄鹿的雄視四方對比雌鹿的溫馴安詳
黑山對比白水
柔軟對比堅硬
◎山澗雙鹿 1968年 100F ( 162.2×130.3 cm )
作者將中遠景的山嶽與澗泉、石頭、樹木,刻
意簡約成幾何的造型。前景裡的梅花鹿與所站
立的地面,也都經其特意的處理。畫作裡鋪設
暖色系畫面,已將此景象拉昇至非現貨的意象
,並賦予它一股聖潔之氣。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紅屋
墨藍與紅與黃
墨藍如漆
映照紅屋如血般的紅
讓瑟縮的1黃
吃緊地扛起千斤重的份量
簡樸的塊面
分割
再分割
垂直線與水平線
搭起了畫面的節奏
渾然天成
在精心安排下
悄然誕生
◎紅屋 1969年 15P ( 65.2×50.0cm )
暗藍的天空、紅色的屋宇、黃色的地面,讓觀
者產生強烈的視覺感受。尤其是將房屋造型化
,只做色面的處理後,那種純粹的衝擊力更大
。而此時,房屋應只是作者藉以表現色彩的物
象,與厚實物似不似、像不像已不是重點了。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休閒※第24屆全省美展第二名
地的推土機
累得趴在田裹休息
天外飛來一隻烏秋
怎麼就剛好
停格在一瞬
◎休閒 1970年 ( 125.0 ×94.0cm )
「機器」本是科技的產物,故通常總是冰冷的,
無生命的。但是作者卻運用他感性的心,使冰冷
的機器,敷上溫柔的筆觸;在直、橫線交織成的
冷冽外貌中,流露出一份懷舊與溫暖的情感,讓
它與所工作、所存在的自然大地,及有生命的烏
鴉交融為一體。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門
歲月之痕
就刻在臉上
已經鏽蝕的威猛
仍舊要把昔日的光環
緊咬不放
◎門 1970年 30F ( 90.9 ×72.7 cm )
斑駁古舊的木門,總會令人產生殘敗衰逝的憂
傷情愫。但是在此幅作品裡,作者以獨有的感
性,用「紅暖色調」為它加溫,讓其在殘破的
外相裡,仍可隱隱訴說出其昔日的光輝與燦爛
,而門上隱隱泛光的銅扣環,似也在為其逝去
的光華做見證。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月夜※第26屆全省美展第一名
兩隻貓頭鷹的月下獨處
破船相伴
傾斜的地平線製造空間的假象
延伸
直到地球的盡頭
◎月夜 1973年 ( 103.0 ×89.0 cm )
月夜下,橫斜的地平線、破敗的漁舟、散落海
灘的小舟,森藍的海洋,隱諭著這是個神祕的
夜晚。但因月光灑落而呈銀白色的沙灘,在神
祕氣氛下給了份清朗與光明,在此作者藉創作
營造出自己心中的世界,而此時兩隻貓頭鷹應
亦是某者的化身吧!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
◇教堂※第27屆全省美展受邀請參展
仰角的傾斜直逼永恆
在聖潔的光暈下
月
黯然失色
◎教堂 1972年 30F( 90.9 ×72.7 cm )
採仰視觀看的教堂、聖潔的乳白色外觀、結構
分明的理性建築樣式,作者將這座西式教堂表
現紀念碑式(Monumental)的簡明與莊嚴。而遠
處的月亮與十字架之象徵,更增添其超越時間
的信仰的堅貞信仰與永恆。
【《謝峰生老師膠彩畫◇藍同利詩◎李美玲作品賞析》文章發佈紀要】
◆謝峰生老師於今年五月廿一日仙逝,留下充滿詩意令人驚歎不已的作
品外,還有他生前接受藍同利先生訪談,紀錄他努力的痕跡。已於本部
落格分四次刊登的【謝峰生談藝錄】,將謝老師創作經驗與大家分享。
◆今再就謝老師九十年在台中市文化局首次個展的專輯作整理,配合藍
同利先生的新詩、李美玲小姐作品賞析分七次不定時發佈與大家分享。
相關連結:
【18-00《謝峰生老師介紹》總連結】
【18-01《永懷大師&謝峰生老師》】
【18-02《19謝峰生膠彩畫展專輯》】
【18-03《謝峰生老師談藝錄》4之1】
【18-04《謝峰生老師談藝錄》4之2】
【18-05《謝峰生老師談藝錄》4之3】
【18-06《謝峰生老師談藝錄》4之4】
【18-07《謝峰生老師畫◇藍同利詩◎李美玲賞析》7之1 】
【18-08《謝峰生老師畫◇藍同利詩◎李美玲賞析》7之2 】
【18-09《謝峰生老師畫◇藍同利詩◎李美玲賞析》7之3 】
【18-10《謝峰生老師畫◇藍同利詩◎李美玲賞析》7之4 】
【18-11《謝峰生老師畫◇藍同利詩◎李美玲賞析》7之5 】
【18-12《謝峰生老師畫◇藍同利詩◎李美玲賞析》7之6 】
【18-13《謝峰生老師畫◇藍同利詩◎李美玲賞析》7之7 】
【18-14《2007年⊙國立台灣美術館⊙謝峰生七十膠彩畫回顧展》】
【18-15《謝峰生老師蒞臨《台中市文化局膠彩畫班》評圖記要》】
【18-16《台中市群健有線電視台報導謝峰生七十膠彩畫回顧展》】
【18-17《感謝謝峰生老師蒞臨膠彩畫班評圖&陳淑嬌指導裱絹》】
【18-18《「峰生藝廊」畫歲月⊙憶一代膠彩畫大家謝峰生老師》】
【清河淑嬌Picasa網路相簿◇謝峰生膠彩畫展專輯◇59張播放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