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潮技術探討 陳淑嬌整理 壹、前言 為配合『國家文化資料庫』計劃,各工作小組陸續執行典藏品拍攝作業,拍攝之成品為 透射正片,正片表層為不穩定的化學藥劑,在沖洗過程中接觸到含鹼性及酸性的藥水, 並吸收有機及無機的物質,由於在亞熱帶地區溼度太高,導致所吸收之物質容易產生變 化,因而產生發霉、變質的現象。 正片之保存一般在60%RH(相對溼度)以下較為適合,否則易有因受潮而發霉與變質的情 形發生。因台灣溫度年平均約22攝氏度,濕度年平均75%RH,雨天溼度約80% ~ 90%RH, 此溫溼度環境適合霉菌滋長,故建議各典藏單位正確有效之防潮技術已保存昂貴的正片 為本建議書之目的。 貳、絕對溼度與相對濕度 在說明防潮技術之前,必須先對絕對溼度與相對溼度有清楚的概念。單位空間各溫度下 真實含有的蒸氣量,稱為該溫度時的絕對溼度,由於溫度和溼度時時在變,且較難量測 ,故一般都用相對於該溫度下的理論飽和水蒸氣量的比值百分數--相對溼度來表示, 數字愈大則愈潮濕。假設20℃單位空間內含有水蒸氣量為13.113克,在該溫度下的理論 飽和水蒸氣量為17.117克,則相對溼度為13.113÷17.117≒76.6﹪,屬於潮濕狀況;防 潮是將水蒸氣量吸走減為6.106克,則相對溼度變為6.106÷17.117≒35.7﹪,屬於乾燥 狀況。下表為飽和絕對溼度表供參考: 飽和絕對溼度表 各溫度下一立方米單位空間內含水蒸氣的理論最大量 溫度 水蒸氣量(克) 溫度 水蒸氣量(克) 0 4.835 20 17.117 1 5.176 21 18.142 2 5.538 22 19.220 3 5.922 23 20.353 4 6.330 24 21.544 5 6.761 25 22.795 6 7.219 26 24.108 7 7.703 27 25.486 8 8.215 28 26.931 9 8.857 29 28.447 10 9.329 30 30.036 11 9.934 31 31.702 12 10.574 32 33.446 13 11.249 33 35.272 14 11.961 34 37.183 15 12.712 35 39.183 16 13.504 36 41.274 17 14.338 37 43.461 18 15.217 38 45.746 19 16.143 39 48.133 參、防潮技術原理彙整 目前防潮科技應用三項不同基礎原理之技術 一、 加熱除濕:利用加熱排濕之原理,降低儲存空間之相對溼度值,對密閉空間內無 水氣排除之效果。使用此方式的缺點為儲存空間之存放物易產生熱效應造成存放物品 受熱扭曲變形。 二、 冷凝晶片:利用冷凍凝濕、加熱排濕的原理,優點為除濕速度較快,缺點為遇停 電可能反潮滴水造成損害。 三、 吸濕材料:採用多孔性材料物理吸附乾燥除濕技術結合合金控濕技術,是目前最 新的防潮技術。 肆、防潮裝置 建議各典藏單位參考下列防潮裝置應注意事項: 一、技術原理:採用多孔性材料物理吸附乾燥除濕技術。 二、材質:採防火級工業塑膠一體成型射出或密閉鋼材櫃體。 三、功能: A. 自動除濕,不需倒水,附有自動排水裝置。 B. 乾燥功能:20℃乾燥除水能力達4.279∼9.414g/m3可調,斷電仍具乾燥保護功能。 C. 除污力:對硫化物具>10%/Batch除污效能(25℃,100㎜Hg)。 D. 效能監控:濕度控制及監視採雙感應器分離式設計,斷電仍具持續監視能力,顯示 範圍0∼100%RH,精細度2%RH。 E. 省電節電設計:耗電量≦12W,電壓110V,達到所設定之條件,自動完全斷電及熄滅 燈號以節約用電。 F. 通過安全規格檢驗(CE/UL) G. 五年保証。 H. 需出具完整之「國家度量衡標準實驗室」溫、濕校正報告。 四、其他應注意事項 A. 檢視防潮設備功能時,最好能當場示範使用,即可從客觀及主觀的角度來衡量功能設 計是否合乎典藏需求、使用習慣、空間運用、及使用時的安全載重與便利程度。部分防潮 裝置因承載能力無經過仔細規劃設計,造成防潮裝備傾倒或變形滲氣的傷害。 B. 正片極易刮傷,因此除了除溼功能外,其他相關安全性的設計,亦應完全審慎的評估 ,以免造成潮溼破壞以外的傷害。部分防潮裝置設計的相當粗糙,其配件常發生刮傷正片 情事。 C. 好的防潮裝置不只考量防潮技術,更需要從整體造型、零件到製造材質做整體性全面 的考量,例如:裝置之結構、鋼板或防火材料厚度、溫濕度儀表是否經嚴格檢校、內在空 間設計、置物層板材質、層板承載能力與便利性、是否有靜音設計、是否使用強化玻璃、 是否省電、有無維修服務、主機保固期限為何、及功能升級等。 伍、 物品保存理想溼度值 物品保存條件 物品類別: 相機鏡頭 最忌情形: 潮濕、灰塵、震動、摔落、過乾亦不適宜(怕潤滑油乾掉) 。 適宜濕度:45%-55%RH 物品類別:正片負片 最忌情形: 潮濕、灰塵、40℃以上溫度,太亮環境及與酸性材料膠套接觸。 適宜濕度:45%-55%RH 注意事項:應懸吊 物品類別:備份磁片 最忌情形:潮濕、磁鐵磁場環境、靜電、油漬型灰塵、刮傷、折傷、與金屬材質易導電 直接無距離接觸。 適宜濕度:45%-55%RH 物品類別:微縮片 最忌情形:潮濕會造成沾粘,過乾又造成表面化學反應,而有脆化現象,靜電現象造成 沾塵、刮傷表面或是影像發生模糊現象。 適宜濕度:25%-45%RH 物品類別:錄音帶錄影帶 最忌情形:潮濕、磁鐵磁場環境、靜電、油漬型灰塵、刮傷及重覆拷貝。 適宜濕度:45%-55%RH 物品類別:光碟片 最忌情形:潮濕產生之霉粉發生硬化、刮傷光碟表面,另外油漬灰塵沾覆、多次清洗後 ,資料可能會流失。 適宜濕度:45%-55%RH 物品類別:水彩油畫 最忌情形:潮溼、日照傷害、空氣污染、裝潢合板之甲醛、蟲害、殺蟲液、唾液 、汗水沾染 適宜濕度:45%-55%RH 物品類別:木竹類藝品 最忌情形:潮濕、過乾環境 適宜濕度:45%-55%RH 物品類別:絲織品 最忌情形:潮溼、日照、紫外線 適宜濕度:45%-54%RH |
公告版位
- Dec 21 Wed 2005 19:58
防潮技術探討
- Dec 21 Wed 2005 19:46
造紙術
造紙術
[摘要]
造紙術是中國人偉大的發明,對人類文明之促進有重大貢獻。時至今日,大部分的
紙張雖由機械所抄製,但由於手工紙精純、耐久性優良及多樣性的特質,為一般機製紙
所無法取代,手工紙之研究與發展自有其存在空間。本實驗即是以各種現今常用之手工
紙原料來進行其物理化學組成之分析,並進而製漿漂白以比較相互間之差異。
實驗結果如下:
1.各樹皮之纖維長寬比都大於150,高於一般木材纖維,且木質素含量低,具備優良紙
張之條件。各類樹皮間之化學組成之差異都很大,同類間之差異較小。
2.構樹類之全纖維素含量較高故其蒸煮後收率亦較高,雁皮及三椏類之1%NaOH之抽出物
高故較易解纖。由灰分EDS之測定得知樹皮灰分中之金屬元素以Ca含量最多,K次之;但
泰國構樹皮及大陸三椏則以K之含量高於Ca;此外亦含有少量之Mg、P、S、Si等元素。
3.菲律賓雁皮以密閉式加AQ之蒸煮才能使其卡巴值降至適合漂白之程度。日本雁皮之紙
力除撕力外為全體中最高。日本構樹因其樹皮已經精細前處理,故其卡巴值相當低且收
率及白度很高。
4.紙漿於漂白後之紙力大都有降低之情形發生,而紙力之降低以用藥量高者下降較多。
本次實驗發現此二種不同次氯酸鈉用藥量之漂白作業對降低卡巴值及提高白度並無明顯
差異。
5.紙漿之劣化回色程度以青檀日光漂白者最小,而以菲律賓雁皮之開放式蒸煮者之回色
最嚴重。菲律賓雁皮若改採高溫密閉式加AQ蒸煮漂白者之劣化回色程度即可大幅降低。
泡水紙
摘 要
本論文主要探討泡水紙質文物之乾燥處理及修復因泡水而損害之文物。
一般傳統乾燥法乾燥速度與環境之溫、濕度有密切關係,環境溫度高、濕度低可使乾
燥速度較快;夾紙吸水法可於短時間有效降低書本含水率,縮短乾燥時間。使用電風扇
增加空氣對流可縮短乾燥時間;經過冷藏庫乾燥法之書本乾燥均勻,變形小,唯需較長
乾燥時間。減壓乾燥法可縮短乾燥時間,加熱溫度由30℃加熱至50℃,則乾燥時間約可
縮短三分之一。真空冷凍乾燥處理之紙張較一般傳統法變形小,並可使粘結書頁再度分
開,但是此法會導致紙張物理性質下降,尤其是紙張平滑度。乾燥後紙樣再經過壓榨處
理可提升一部份紙力。
漂洗實驗中以0.5%過氧化氫溶液對於去除水漬痕效果最佳,熱水最差;熱水對於國
畫顏料保留最佳,而0.5%過氧化氫溶液則對國畫顏料保留最差;水彩顏料經0.5%保險粉
溶液漂洗,色差改變最小,0.1%氫硼化鈉及0.5%過氧化氫溶液對水彩顏料之保留均差。
膠礬水具有固色作用,而AKD牛膠混和液固色效果不佳。
總而言之,古書畫由於泡水而產生水漬痕、黴斑等髒污,以0.5%保險粉溶液漂洗較
理想,不僅可去除大部分污染物質,而且對文物色彩影響較少。為了更安全起見,紙質
文物可於漂洗前以稀膠礬水先做固色處理。
上膠紙
本論文之研究重點在於製造出兼具墨色及保存性的礬宣。採用三種不同系列之上膠
劑,分別利用內添及含浸兩種方法在近中性的pH值下進行上膠試驗。將所製得之上膠紙
進行墨色及耐久性測試,並尋求製作礬宣之最適配方。
內部上膠實驗結果顯示,AKD內部上膠紙之上膠度與其添加劑量成比。但過量的AKD
會導致紙面滑溜,而使墨色不佳。將上膠劑量控制0.6~0.7%之間,可兼顧上膠度及墨色
性質。採用0.5%明礬添加量搭配1.0%松香系上膠劑,可兼顧紙張之上膠度及保存性。
Polymaron-360內部上膠紙具有良好之耐摺力,墨色性質與保存性亦佳,因此可作為礬宣
之優良上膠劑。
含浸上膠法中,松香系含浸紙之上膠度較AKD及Polymaron-360者不穩定且易消退。
Polymaron-360含浸紙之墨色較AKD含浸紙深。與內部上膠紙相比,AKD含浸上膠紙和AKD
內部上膠紙之墨色相仿,而Polymaron-360內部上膠紙之墨色則優於其含浸上膠紙。上膠
含浸液建議濃度,AKD為0.01~0.02%,而Polymaron-360為0.05~0.50%。
經高溫高濕加速老化後,其含浸紙白度值下降的幅度較內部上膠紙劇烈。但含浸紙
的pH值較內部上膠紙接近中性,力學性質較優。
......................................................................
紙
◆ 紙張的發明
蔡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在沒有發明紙以前,古代各國人民
曾想盡辦法,利用石頭、磚頭、樹葉、樹皮、蠟板、銅、鉛、麻布和獸皮、羊皮等等,
文字記錄下來。在我國商朝時,人們把文字一筆一劃地刻到龜甲和牛、羊、豬等動物的
肩胛骨上;隨後,人
們又用規格一至的木片(又稱簡)和竹片(又稱牘)來書寫文章;以後,還用以絲織品
縑帛為紙來書寫的辦法。東漢時期,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竹簡、縑帛越來越不適應
書寫的需要。為了製造一種比較理想的書寫材料,蔡倫在前人利用廢絲綿造紙的基礎上
,採用樹皮、麻頭、破布、廢魚網為原料,成功地製造了一種既輕便,又經濟的紙張,
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有了悅躍的進步。公元105年,蔡倫將造
成的紙張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讚揚。從此,人們都用這種紙,並在全國通稱蔡倫造的
紙為"蔡侯紙"。
公元121年,東漢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牽扯到蔡倫,漢武帝命令他投案。蔡倫恥於
受審,即洗浴全身,換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後服毒自盡。公元8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
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751年
,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衝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
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
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
的1000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
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捲
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蔡倫對我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並且這種影響還將持續下去。
今天,我們是無法用數量來衡量紙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人類對紙的使用將會延續到
何年,更是難以預測。因此,蔡倫(還有四大發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發明者畢升)理
應在為中國和人類歷史進程帶來巨大影響的人物名單裡佔據首席或近乎於首席的位置。
◆ 紙的發展過程
造紙術雖在西元 751 年已傳入阿拉伯世界,然使用的原料及設備幾乎延續了一千多年
而未有重大的改變,直到西元1798年才由法國路易士‧羅伯〈 L. Robert〉先生發明了
捲式抄紙機,此再經英人頓肯〈B. Donkin〉的研究改良,人類史上第一部實用長網抄
紙機終於在西元1808年誕生─ 紙的製程從此由手工抄紙改為大規模的機械生產。
由於造紙機械的改良,造成造紙能力的劇增,古時後使用之樹皮、麻、破布等原料,因
而發生了供不應求的現象。為解決此問題,人們開始利用篙、木材作為破布、麻等代用
品。首先於一八五○四年德國凱勒〈 Keller 〉發明了碎木漿,開啟了近代造紙料源之
門後,隨著人類不斷的研究,因而解決了造紙原料的問題。而至今日使用各種機械與精
密設備,抄造寬在九米以上,而每分鐘長度則在一仟三百米以上的紙捲,實是無法相比
的。
◆ 紙的定義與應用
紙的一般定義是:任何一種纖維的物質,利用機器或天然的方法打散其纖維,浸入水中,
再用可排水的模子將纖維濾集起來,即成為一張紙。許慎[說文解字]提到:「紙,絮一沾
也 」,「沾,潎絮簣也」,「潎,於水中擊絮也」;服虔[通俗文]內則謂:「方絮曰紙
」。所以,「絮」是原料,「沾」是工具,「潎」是方法,而「方」就是成品形狀了;也
就是說:「紙,是水中的絮,經過濾水之簣脫水,黏結後而成的方形物。」
因此,由古至今造紙技術雖然不斷的改進,但,基本的原則確是不變的。紙的主要原料
是纖維,尤其以一些纖維的韌度較強、較長、較具光澤的植物最為討好,自古麻、竹、
桔、稻草、藤……都是製紙的主角。
紙製品工業的主流在包裝業,由於包裝業隨工商業發展,而日益興盛。下列幾項發展
趨勢,更可預見本業的未來發展情形與從事本職業的光明遠景:
(一) 由於海陸運輸技術的改進及紙製容器品質的改善,若干過去使用竹簍或木箱運輸水
果、食品及工業器材,如今均逐漸改用紙製容器。因此就業市場對本類技工之需求,將
隨出口貿易的成長,而不斷增加。
(二) 隨著國民生活水準之提高,各類紙箱、紙盒、紙袋、紙盤、紙碗、紙杯或紙製衣服
等消耗量,日益增多,對本職類技術工的需求量,亦必日趨殷切。
(三) 今後紙製品品質的要求,將日趨高級化,且其生產改為機械化或自動化後,企業界
對所需技工的技能要求水準,將逐漸提升故須加強訓練工作。且由於本職業尚無技能檢
定,今後尚有待政府主管部門與同業公會合作,推展辦理。轉載於紙張小博士
紙張的脫酸方法
前面已經提到,由於紙張中含有酸,使得近代出版的圖書、報紙變質損壞。大量的實驗
和事實證明,機製紙一般只有50~60年的壽命。經脫酸後其"壽命"可以達500年左右。因
此脫除紙張中的所含的酸,是延緩紙張壽命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自從 19世紀以來,人們普遍發現圖書自毀現象。為解決紙張老化問題,許多國家從1930
年開始研究脫酸劑和脫酸方法。(如美國Barrow公司、紙張化學研究所the Ontaria研究
基金會國家檔案館、國家標準局等)。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1936 年由the.Ontario研究
基金會的 Ohosehisr.Heitz(奧托.希爾霍爾茨)首先獲得了美國專利,並發表了一篇題
為"紙張及紙張製品的化學穩定過程"的論文。隨後美國紙張保護專家巴羅(Brrow)使用
Ca(HCO3)2溶液處理方法,並於1940年他發明了紙脫酸的兩步法(即氫氧化鈣和重碳酸
鈣法),此法在40年代和50年代得到廣泛的應用。到了1957年Gear在美國使用了Mg(HCO3
)2單液改正法,首次使用了鎂化合物作為脫酸劑。1965年,Rotet報導了以鎂化合為氧化
木漿的穩定劑。1973年Giibet 對其穩定作用做了更深入研究指出,鎂試劑對於像鐵這樣
金屬氧化催化劑起鈍化作用。1959年威爾遜和福爾希建議把醋酸鎂用作纖維素加膜的抑制
劑。並選用飽和鈣鎂碳酸氫鹽作為噴塗脫酸劑。與此同時,為了克服以水為溶劑脫酸液的
缺點,從此,無水脫酸劑和氣態脫酸劑的研究都有了進展,並逐步成為脫酸劑發展的主流。
脫酸方法很多,歸納起來可以分三類:
一、水溶液法(濕法):水、石灰水(氫氧化鈣和重碳酸鈣)碳酸鈣和碳酸鎂,重碳酸鎂。
二、有機溶液法(乾法):醋酸鎂、氫氧化鋇、甲醇鎂、甲基碳酸鎂。
三、氣相法:氨、碳酸環己胺、嗎琳、二乙基鋅。
下邊就分別把這幾種方法向大家作簡要介紹。
水溶液法
水作為一種溶劑不僅可以稀釋紙中的酸,而且還能清洗掉有害雜質,如銅、鐵離子等。這
對於紙張的保護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在實踐中人們發現,用去離子水洗滌紙張,不
僅能脫除酸,也沖洗了紙張中的纖維素和鈣、鎂離子。雖然酸度降低了,但紙張壽命反而
縮短。由於自來水中含有微量鐵和銅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將對紙張纖維素的氧化起催化
作用,所以不能用自來水洗滌紙張。因為硬水中含有少量的鈣、鎂離子,能純化紙張中的
銅、鐵離子對紙張的氧化催化作用。所以用硬水作為紙張脫酸的基礎上,各種鹼水溶液脫
酸方法也相繼產生。
一、石灰水脫酸法:
將紙張平放在塑料絲網或銅絲網中,放在石灰水飽和溶液裏約20分鐘,紙張中酸被中
和了。然後再把它移至重碳酸鈣溶液中浸洗20分鐘,處理紙片上將沉積碳酸鈣,這樣既能
脫酸又有在紙中留下抗酸緩衝劑的目的。
該法簡便易行,是一種傳統方法。經老化實驗證實無副作用,但有人認為會減弱紙張的抗
強度。
二、氫氧化鈣和重碳酸鈣法(即雙液兩步法):
這一方法是把紙張浸入0.15%氫氧化鈣液經20分鐘浸泡,使紙內游離酸中和。然後取
出再浸泡在0.15%碳酸鈣溶液中,約20分鐘,使過量的氫氧化鈣轉變為碳酸鈣。碳酸鈣沉
積在被處理的紙上,能起抗酸、緩衝作用。防止紙張進一步變質。
該法發明於1940年,至今仍在使用,脫酸後PH值可能超過8,經過長期實踐證實是鹼水溶
液脫酸方法最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三、碳酸氫鎂法:
此法我們曾經做過試驗,為了配製Mg(HCO3)2溶液,先將6.72MgCO3放入3000ml容器
中,注滿蒸餾水,通入CO2的作用,使其變為Mg(HCO3)2,Mg(HCO3)2 溶於水,其
水溶液PH值為8.5~9即可用來脫酸。將配製好Mg(HCO3)2溶液倒入搪瓷盤內,把紙張夾
放在塑料網上,在溶液中浸泡25分鐘,取出晾乾即成。在操作過程中,碳酸氫鎂溶液由
於對酸的中和反應逐漸由純白色變成微黃色,最後呈琥珀色。一旦溶液呈琥珀色就應更
換新的溶液。經此法脫酸的試樣,進行加速老化試驗,測其耐折抗拉強度。
用Mg(HCO3)2溶液處理的酸化紙,其耐折強度比未處理的酸化紙將成倍地提高。
水溶液脫酸法:具有既脫酸又去污作用,亦能使紙張強度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穩定性能好
的特點。但是,該法又具有以下缺點:即不適宜大批量脫酸,只能單頁操作。這樣既費時
費力,又要拆頁、重裝,所需成本高、處理周期長。由於水溶液對某些字跡、染料、顏料
會引起烘染或褪色以及出現折皺等現象,所以使水溶液脫酸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受到限制。
有機溶液脫酸法:
水溶液脫酸法有著明顯缺點,為了改進這些不足,避免因水溶液而起的各種問題,因此,
用有機溶液替代水溶液的脫酸方法出現了。巴羅(Barrow)曾選用雙二醇胺(cliglycol
amine)作脫酸試驗,由於雙二醇胺的易揮發性,在紙上難以殘留鹼,因處理效果不好而
放棄。後又有醋酸鎂作為脫酸劑,用水和三氯乙烯混合液作為溶劑,因醋酸鎂在此溶劑中
溶解不高而導致結果不理想而告終。隨後英國博物實驗室貝思斯、科普曾建議用Ba(OH)
2溶解在甲醇溶劑中作為脫酸劑,採用噴灑和塗刷的方式,可達到脫酸效果。由於Ba(OH
)2有毒性,甲醇是易燃有毒溶劑,脫酸後具有太強的鹼性,以及鋇離子殘留在紙上不穩
定而被淘汰。
一、甲醇鎂-甲醇法
經過反復探索,人們發現鹼性試劑-醇鎂,即甲醇鎂作為脫酸緩衝劑。因為甲醇鎂可溶於
有機溶劑。本身又具有足夠的鹼性,在紙上能保留較長時間和特有的穩定作用。甲醇鎂-
甲醇是有機溶劑脫酸方法中最初較為滿意的一種方法。甲醇鎂的鹼性不僅能使紙張中的
酸中和,而且殘留在紙上的甲醇鎂在水汽中的作用下,水解成氫氧化鎂。氫氧化鎂與空
氣中CO2的作用下變成碳酸鎂,使紙具有抗酸緩衝的作用。但在實踐過程中發現,該法具
有以下缺點:甲醇對某些字跡(彩色字跡、圓珠筆字跡)溶解,鹼性過大等。為了解決
好溶劑對甲醇鎂的溶解能力而不影響字跡,經過實驗,選用溶解力低的惰性溶劑和甲醇
混合可達到其目的。常用的惰性溶劑:有氟里昂、甲苯、丙酮、氯化烴等。
二、韋托法
隨著使用溶劑不同,有機溶劑的脫酸方法也不同,其中最有實用價值的是"韋托(Weito
)法"。"韋托"法是伊利諾斯州麥迪遜的韋托聯合公司總經理查德.史密斯發明的。它是
利用甲醇鎂-甲醇、氟里昂混合溶液作為脫酸劑。處理工藝是:先將書取來,放入高壓箱
內關閉密封箱門,通過乾燥或致冷將書中水分排除,引入脫酸溶液,加熱使壓力增高到
每平方英寸200磅。排乾書籍周圍的脫酸液,使書乾燥,打開箱門將書取出讓它進行"恢
復",重新獲得室內的溫度和濕度,方可入庫。對一些脆弱紙張,脫酸後必須進行加固,
只要把丙烯酸樹脂溶解在氟里昂溶液中,並用脫酸劑的相同方法施行浸漬即可,此法從
1981年以來,在加拿大公共檔案館實施應用。
有機溶液法:具有操作簡便,能直接用來處理裝訂成冊的圖書、文獻,降低了脫酸費用
。由於合理地配製了混合的有機溶劑,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字跡的烘染。但此法所用有機
溶劑大都易燃、有毒,對人身有害,有的有機溶劑對字跡有褪色或變色的危害。
氣相脫酸法:
氣相脫酸法是利用能氣化或揮發鹼性氣體用以脫酸的方法。此法在真空配合下,使氣體
充分滲入到書本、文獻中,能進行大批量的群體脫酸,是目前最有效的脫酸方法。氣相
脫酸有以下幾種:
一、氨法:
早在30年代,美國巴羅(Barrow)就曾經試用氨氣來脫酸。以後蘇聯、印度一些博物館
也曾用過氨作脫酸劑。該法是將酸化了的紙張,放在密封容器中(最好在真空箱中),
然後通入(1:10)氨,經24~36小時處理即可中和酸,並能使紙張PH值達到6.3-7.2之間
。但由於其脫酸效果不理想,沒有鹼殘留,耐久性差。再加上氨氣為窒息氣體,對人眼
、肺均有強烈刺激而被放棄。
二、碳酸環己胺:
碳酸環己胺作為氣相脫酸劑是由Langweel首先提出。碳酸環己胺呈酸而不呈鹼性,在氣
化過程中能分解成鹼性環己胺,才具有脫酸的作用。其方法是將濾紙浸泡在碳酸環己胺
的飽和溶液中,然後將它夾在書籍中,一般每25頁夾一張。如果多孔薄紙印制的書籍,
每隔50頁夾一張。利用環己胺的滲透性來達到脫酸目的。由於環己胺的毒性,能致癌和
使人生理活性組織誘變以及能降低紙張光澤等原因而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三、嗎:
學名1.4-氧氮雜環己烷,無色,具有吸濕性的液體,有氨的氣味,比重為0.9894(20°
/4°)熔點-4.9℃、沸點128℃。與水混溶、溶於乙醇、乙醚。呈中等鹼性。
此法從1970年開始研究,經6年的努力,於1976年獲得專利,並在BiehmondVirgri
nea圖書館做了實驗並得到應用。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做過應用研究。脫酸方法如下:
先把需脫酸的書籍放進真空處理箱,然後用真空泵抽至真空度為0.5-1.0torr,再把嗎
琳和水氣(4:6)的混合氣體通入處理箱內約10分鐘。在這期間,使嗎氣體充分滲透
到每本書中。中和紙內的游離酸。經10分鐘後將空氣注入處理箱,使箱內壓力保持700
毫米汞柱,讓空氣沖洗剩餘的嗎氣體,5分鐘後再抽至20毫米汞柱。最後兩步可重復幾
次。儘管把嗎氣體散發掉,再開箱取出。整理入庫。
嗎琳脫酸法具有以下優點:
1.可批量處理(85磅/小時),費用低(0.32美元/磅)。
2.所處理好的書籍有效率達99%以上,沒有損壞現象。並明顯降低紙張加速老化速度。
3.可使用自動化儀器,速度快,效果穩定,並具有多功能之作用。
但這種方法對火棉膠封面、皮封面顏色有影響,對新聞紙有發黃現象。處理過程沒有
加固作用,加上儀器、設備投資較大。
四、二乙基鋅法:
上面介紹的幾種氣相脫酸法,都是基於利用胺作為鹼性試驗劑。但有一個共同缺點
,就是鹼殘留量小。科學工作者在探索改進胺類脫酸劑同時,對非胺類脫酸劑也進行了
研究。
1976年由美國國會圖書館化學家凱利(Ceorge.B.kelly)和威廉斯(John williams)
發明二
乙基鋅脫酸技術並獲得專利。從而使脫酸方法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撇去了傳統的酸鹼中
和脫酸的思想,利用金屬有機化合物的活潑性達到脫酸的目的。二乙基鋅是金屬有機化
合物,其分子式為(C2H5)2Zn無色,沸點118℃,有水果味,具有吸濕性,化學活性極
高,對空氣極為敏感,遇水和氧會發生猛烈爆炸,由於二乙基鋅能同多種無機物和有機
物發生反應,既能同酸反應生成相應的鹽和烴,又能同水反應生成鹼性氧化物。對植物
纖維又不會有破壞作用。因此,選用二乙基鋅作為紙張脫酸劑是十分有利的。
南京博物院等單位從1983年開始二乙基鋅氣相脫酸研究,經過八年努力已獲得成功。現
將脫酸機理、工藝及效果介紹如下:
1.二乙基鋅脫酸機理:
簡單講,還是利用酸鹼中和之原理。二乙基鋅分子粒徑極小(長度10埃,200萬個
二乙基鋅分子可停留在一大頭針的表面上,這就使二乙基鋅具有極好的滲透性,它不僅
能滲透進閉合的紙質文獻中,而且能鑽進紙張的纖維內與纖維結合在一起。當它遇到紙
內的酸即發生下列反應,起到脫酸的作用。
(C2H5)2Zn+2H+ → 2C2H6+Zn2+
當二乙基鋅鑽入紙張纖維內部,同酸發生反應,同時與紙中微量水以及和紙張中纖維素
羥基反應:
(C2H5)2Zn+H2O →(C2H5)ZnOH+C2H6↑
(C2H5)2Zn+H2O →C2H6+Zn(OH)2
同時二乙基鋅與纖維素羥基反應:
CeLL-OH+(C2H5)2Zn →CeLL-OZn(C2H5)+C2H6↑
CeLL-OZn+(C2H5)2Zn+2H2O→CeLL-OH+Zn(OH)2+C2H6↑
從上述反應可以看出,二乙基鋅不僅能有效地中和紙張內的酸,而且與紙張纖維素反應
,抑制了纖維素水解作用,並在紙面上沉積一定量的氧化鋅(ZnO),對環境中酸的侵蝕
有一定阻蝕作用。隨著研究的深入,G.Bkelly.Jr和J.eWiuians發現氧化鋅在光照和潮濕
條件下,對紙張中纖維素的光氧化有催化作用。對此,在二乙基鋅脫酸過程中加入二氧
化碳,使沉積於紙張內的氧化鋅轉變成碳酸鋅,使脫酸效果更理想。
2.脫酸的主要設備:
(1)真空處理箱,為自行設計,非標準設備,有效容積為2立方米,工作壓力範圍5×10
-3 ~10-1 Torr。
(2)真空機組:由2×- 70A旋片式真空泵、2J-150機械增壓泵組成。
(3)加熱系統:為使箱體溫度均勻和使用全安,本設備採用間接加熱。在箱體夾層中
注入導熱油,用電熱棒加熱導熱油再將熱量傳遞給箱體。
(4)加料系統:該裝置是由二乙基鋅貯罐、氮氣緩衝罐、氮氣鋼瓶和計量器組成。
(5)後處理系統:該系統是由煤油吸收塔、活性炭吸收罐和真空泵組成。
3.脫酸的工藝:
二乙基鋅脫酸過程中,工藝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處理的效果。書籍在未放進真空處理箱前
,先要除塵已達到清潔的要求,預處理的目的是為了書籍降低濕度,以免增加真空脫水
的負擔。真空乾燥必須嚴格控制溫度,我們知道溫度的高低對紙張的耐久性有著密切的
關係,溫度高有利於紙張中水分的揮發使真空度易達到。但溫度過高就會使紙張強度下
降,因此低溫處理也是可取的。如溫度過低會延長紙張脫水時間,所以控制適宜的溫度
是十分必要的。經多次實驗,我們認為真空脫水時,加溫應以60℃為好。如二乙基鋅投
料時,為使其在箱內充分氣化,溫度應適當提高,可控制在62℃(最高不能超過65℃)
。另外真空度也是重要因素,它不僅關係到紙張的脫水,而且也關係到二乙基鋅的活性
,關係到二乙基鋅蒸汽對紙張的滲透性。當然真空度愈高愈好。但是高真空的設備要求
十分苛刻,加工製造也十分困難,又要增加費用,要根據實際需要,真空度在靜置狀態
下能維持20分鐘,不低於10-1Torr即可。處理時間的長短與處理的數量,本身含水量和
堆放形式都有關聯。在一定溫度下,若處理物多,含水量高,真空度不易達到,則脫水
時間就會延長,具體所需時間是隨著各種因素的變化而有所不同的。另外二乙基鋅投入
量應考慮到處理箱內是否有足夠的二乙基鋅蒸汽壓,以便向紙內滲透和確保紙中沉積2%
左右的氧化鋅含量。只要嚴格控制工藝條件,脫酸效果會很好的。
3.脫酸的步驟(應用實例)
將需處理的書籍、報紙(計130kg)進行除塵預乾燥後,裝箱再放在不銹鋼車架上,推
入真空處理箱,關閉箱門。然後開始加熱,溫度宜控制在60℃左右,先開ZX-70A機械泵
,抽出紙張中水分,使其充分乾燥,再用IJ-150機械增壓泵續抽,直抽至真空度達10 -
2~2×10 -2Torr共脫水12公斤,前後共花費160小時,關機靜置20分鐘,如果真空度仍保
持在10 -1 Torr以上即可,在氮氣的保護下按書籍重量2%(總計2.2Kg)加入二乙基鋅溶
液(14%或20%濃度均可)。這時箱內壓力逐步回升90(Torr)從觀察窗上看到汽化翻騰現
象。為保證二乙基鋅在箱內充分汽化,箱內溫度需保持在62℃,最高不得超過65℃,使
其在書中擴散。待中和處理後,停止加熱。通入一定量甲醇來破壞過量的二乙基鋅。其
間產生的乙烷用泵從箱內抽出。經後處理系統排空。然後通入氮氣或潮溫CO2氣體。使
箱內壓力回升到常壓。開箱把書取出,整理入庫。
實踐證明,經二乙基鋅處理過紙張PH值在7~8之間,對紙上書寫或印刷的字跡、顏料基本
上無影響,也無形變發生。氧化鋅沉積量適中。因此,從目前情況看,二乙基鋅在幾種
氣相脫酸法中是最優的。另外和水溶液脫酸和無水溶液脫酸方法比較,它處理量大,脫
酸快,適應範圍廣,具有殺蟲、消毒綜合效果。但此法也具有氣態法的共同缺點:即難
以引入加固劑,儀器設備要求較高,投資費用高等。在總結脫酸方法基礎上,Smith等
人設想即能發揮氣、液兩種方法的優點,而又避免兩者的缺點的脫酸方法。這個設想前
後經過七年的深入研究,終於在1977年對研究成果做了總結性的報告。這就是目前在加
拿大公共檔案館所使用的液化氣系統群體脫酸方法。其方法如下:
先將甲醇鎂溶在甲醇溶液中,形成濃度為8~10%的溶液,然後再用二氯二氟甲烷稀釋至
濃度為0.5-1.0%,通入CO2 飽和三小時左右。這個濃度引入的脫酸劑,可以中和相當
於紙張重量比0.1%的硫酸4~10倍。在加入脫酸溶液之前,首先要把書籍真空乾燥處理,
其含水量低於重量的1.5%,箱內壓力範圍為70~200Psig(表壓磅/吋2)時將溶液侵入
,只要溶液和處理書籍完全接觸即可,然後通過減壓將溶液抽乾,使脫酸劑在紙張上
均勻沉澱,待處理室恢復自然條件後即可把書搬出進行復原(即恢復常溫和濕度)。
該法是吸收了傳統的液態和氣態脫酸方法的精華,即可以帶入大量的脫酸劑和某些加
固劑(如聚丙烯酸脂),使紙張耐久性有較大的改善,又以氣態方式除去酸劑。使脫
酸劑在紙上沉澱均勻,對紙張損害小、乾燥迅速、處理量大、周期短、費用低,是一
種值得推廣的方法。
紙張文物的修復
紙張既已損壞,就必須進行修復,盡量使其恢復本來的面貌和得到一定強度的加固,以
便於保存。由於紙張文物種類很多,損壞情況不同,有成冊的圖書,也有單頁的文件,
亦有大幅的書畫、地圖。有的蛀食成洞,有的粘連一起,有的觸手成粉……。因此,紙
張文物的修復工作,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很高而且十分細緻的工作。本章就修復原則
、清洗、漂白、修補、加固等基本技術,分述如下:
修復的原則 :
一、力求保恃原狀,殘缺部分的處理,必須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不能憑主觀思想行事。
修復前應做好文字、照相記錄。
二、重要的文物修復前,制訂周密的計劃、方案,必要時得請有關專家予以認可,不能草
率從事。
三、修復時所使用的各種材料,盡可能與原物協調一致,不致產生副作用,還要易可逆。
四、所使用的各種修復方法和材料,必須經過試驗證明確實有效,而有十分把握的,方
可採用。
清洗和漂白 :
紙張文物在展覽、閱讀、保管過程中,由於不慎,有的表面會被灰塵、泥土掩蓋,有的
會沾染茶、墨、油跡,有的因年久受煙熏,使紙變黃。為了去掉污跡,恢復潔淨,這就
需要清洗和漂白。
一、除塵:
這就是清除紙張上灰塵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軟毛刷輕輕刷掉灰塵,由於效率不高,且污
染空氣,目前已採用吸塵器處理,可有效地清除紙上的灰塵。
二、水洗:
通常用蒸餾水清洗除去紙上的水斑和泥斑,這是最經濟、最常用的方法。清洗之前先檢
驗一下水對字跡、色彩的作用,如果出現褪色,就應當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樹脂溶液或
膠礬水對字跡色彩加固,然後再行處理。水洗時還要注意水溫,一般用室溫水,必要時
也可選用沸水。操作時,先準備一個搪瓷盆或塑料盆,注入蒸餾水,將紙張文件平展在
塑料托板,或支撐在塑料網上,然後放入盆中,直至全部浸濕,用毛筆刷洗污跡,經過
一定時間的浸泡,把文件由盆中取出,繼續用蒸餾水沖洗乾淨,最好再檢測一下PH 值,
然後用吸水紙吸掉水分,放在兩張吸水紙中間壓平、乾燥。
三、有機溶液清洗:
當有些污跡用水難以清除時,選擇合適的去污溶劑,是至關重要的。清除這些污跡所適
用的溶劑見下表:
編號 污跡名稱 適用的溶劑
1 顏料 A和B的混合液。C、D
2 漆 E、F、C、P
3 油 G、H、I、B
4 脂肪 A、J或C
5 蠟 K、G或H
6 油膏 G、H、K
7 樹脂 A或C
8 橡皮膏 I或B
9 橡膠膠水 B和H的混合物
10 膠 L
11 漿糊 M
12 霉斑 A或B
13 茶或咖啡 N
14 鐵銹 O
各種代號的說明
代號 名稱 代號 名稱 代號 名稱 代號 名稱
A 乙醇 E 丙酮 I 四氯化碳 M 水
B 苯 F 甲基化酒精 J 石油醚 N 過硼酸鈣
C 啶 G 正乙烷 K 汽油 O 5﹪草酸
D 松節油 H 甲苯 L 溫水 P 稀氨水
應用方法:把帶有污跡一面的文件放在吸墨紙上,用棉花醮著所選溶劑,在污跡部分進
行拭擦,並從背面用海棉吸收溶劑,污跡由於溶劑的作用再轉移到吸墨紙上。隨後,把
文件放到新的吸墨紙上,再次用海棉吸附。如此反復多次,直至污跡去盡為止。
有機溶劑去污,效果好,速度快,不會使紙引起明顯的膨脹。但所用的各種有機溶劑易
燃,有的還有毒性,因此使用時注意安全。
四、漂白:
用溶劑法清洗不掉的污跡,可以用漂白消除。漂白是比較劇烈的氧化還原過程,它會使
紙張的組織受到侵蝕而削弱,使墨水或色彩褪色則失去光澤。因此,漂白之前必須進行
局部試驗,在取得經驗並証明行之有效的基礎上,方可使用。現將常用的幾種漂白劑簡
述如下:
1.過氧化氫
分子式是H202 ,俗稱雙氧水。無色液體,比重1.438 ,沸點151.4°C,能與水、乙醇或
乙醚以任何比例混合,在不同情況下有氧化或還原作用。
用作漂白的過氧化氫溶液,是用過氧化氫和乙醚以等量比(體積)混合,過氧化氫要在振
盪時用
醚摻混,這種乳濁液放置後分成兩層,乙醚在上,過氧化氫在下。而乙醚溶液中含有漂
白所需足夠的過氧化氫。可用棉花醮取去污。這是一種溫和的漂白劑,一般都先用它作
去污試驗。對於發了黑的鉛白和紅丹,可以用過氧化氫使它變為白色的硫酸鉛,恢復原
來面貌。
2.次氯酸鹽
是一種傳統的紙張漂白劑。常用的為次氯酸鈣,分子式為Ca(ClO)2‧4H2O,白色晶體。
不吸濕含有效氯70% 。還有次氯酸鈉,分子式為NaClO,蒼黃色,極不穩定,溶於水。水
溶液呈鹼性,是強氧化劑。
一般採用次氯酸鈉,用次氯酸鈉漂白可分三步,第一步先配製5%次氯酸鈉溶液,用來浸
泡文件,由於鹼性作用使紙張變軟。然後把文件移入盛有濃鹽酸的水溶液中 ( 5g/115Oml
)。最後把處理過的文件放在盛有2%硫代硫酸鈉溶液內,用以清除殘存的氯,然後再用
水沖洗乾淨即可。使用的濃度和時間應根據污跡的程度而定。
3.氯胺-T
分子式為CH3C6H4SO2N.NaCl.3H2O ,即對甲苯磺氯胺鈉,白色微黃晶粉,稍帶氯臭
。在空氣中易分解,微溶於水,不溶於苯、醚、氯仿,遇醇分解。此法是普倫德萊恩博
士首先建議使用的。通常使用的濃度是2%水溶液。隨後印度學者改用醇溶液,其方法是
非常簡單的:
首先將10克氯胺T溶於25毫升的蒸餾水,與無水乙醇充分地混合,而後把處理的畫或文件
放在合適的照相用的搪瓷或塑料盆裡,再將配好的氯胺T 醇溶液慢慢地倒在畫或文件上,
使它完全浸入溶液中,以玻璃復蓋溶器,經5小時的浸泡,當無色的醇溶液變成黃色時,
便可移去醇溶液,讓畫或文件在室溫下乾燥即可。對於脆弱的書畫或文件,在浸入醇溶
液前,應採取保護措施,先用膠礬水或1%丙烯酸樹脂溶液加固,待乾後再行處理。
氯胺 T漂白作用是溫和的,其漂白性能慢慢失去,在紙上不殘留腐蝕性的物質,因此不
需要用水沖洗。另外,所用的醇溶劑可以蒸餾回收,也是比較經濟的方法。
4.高錳酸鉀
分子式KMnO4,俗稱灰錳養,深紫色晶體,有金屬光澤。味甜而澀。比重2.703,溶於水
,遇乙醇即分解。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漂白劑。
其配方及操作過程如下:
先把需漂白的文件放在0.5 %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約5分鐘,然後取出,移放在2 %的草酸
溶液中,最後用蒸餾水清洗,至清洗液呈中性為止。
目前也有人採用以下配方:
(1) 先用0.26 %高錳酸鉀溶液沖洗5分鐘,然後用等量的1%硫酸鈉和1%草酸混合溶液
沖洗2分鐘,最後用蒸餾水洗至中性。
(2) 先用1 %高錳酸鉀溶液沖洗5分鐘,然後用1 %檸檬酸沖洗 5~10分鐘,最後用蒸
餾水洗至中性。
漂白法只能應用於紙張狀況良好,而污跡又難以用溶劑去除的對象。對於脆弱,易碎
的紙張,一般不宜採用。使用時必須控制濃度、時間,隨時觀察各種現象,以便及時
處理。
水浸圖書文獻資料的處理
處理水浸圖書文獻資料時,切不可加以疊放或以日光對其直接曝曬,如此往往使此一紙
質圖書文獻資料,產生粘結或起翹變質,而無法加以挽救。凡此遭遇水浸的紙質文物,
傳統的辦法為採漬水法,近代則加以研發出冷凍乾燥法,茲分別加以說明:
一、傳統漬水法:
如前述清洗法,就是將已經水浸黏連在一起的圖書資料,重新加以泡蒸餾水,然後就在
水中將紙一張張分別挑開,平鋪在裱版上,等待自然陰乾後,再加以重新裝釘。此法不
但費工費時,更需相當的經驗及技巧,一般人較難體會做到。且遇水會使字跡顏色脫落
的紙質文物,於漬水法前需妥善適度的加固。甚至有些早期水浸或受潮紙質文物,因長
時間環境的變化,已黏結成棍棒般的堅硬,則祇有極少數的技師,方有能力以溫熱水或
蒸氣,緩緩揭起托平加以補救。
二、真空冷凍乾燥法
真空冷凍乾燥法為日本奈良縣生駒市的「元興寺文物研究所保存科學中心」的研究小組
,於1995年開發研究一種處理因昆蟲分泌物或黴菌而黏連在一起的文獻,使其加以剝離
的方法。從不斷反覆試驗中,初步採傳統方法,先把黏連在一起的文獻資料,浸泡在水
中一、兩天,然後把泡過水的資料取出,於飽含水份情況下,直接用保鮮膜包起來,放
在冷凍櫃中使其凍結,然後取出,去掉保鮮膜,放在強化玻璃製成的容器中,用電動泵
在一、兩天內抽掉容器內的空氣,使凍結的水份直接昇華氣化,致使原本在凍結狀態的
頁之間,形成的空隙得以保留下來,使紙張與紙張間不再黏連。
紙張理化性能的測試方法
紙張理化性能的檢測,是瞭解各種紙質文物的成分與特性,以及損壞的程度,以便採取
保護和特殊處理的方法。
第一節 物理性能測試 :
一、紙張厚度的測定:
紙張的厚度指在一定面積上,施加一定的壓力後,所測定的厚度。通常可用ZIID-4型紙
張厚度計測定。精確度達到0.001毫米。
二、紙張耐折度的測定:
紙張耐折度測定,是研究紙張機械強度的一種重要試驗,通常在電動耐折度測定儀(ZZD
-025型)上進行。耐折強度是由紙條在一千克張力下的往復折疊數來測定的。測試環境的
相對濕度為63 %~67%,溫度為20土2°C。
三、紙張抗張強度的測定:
為了測定紙張抗張強度,以一般用ZL-10型(擺錘式拉力試驗機)。試樣長度:10、50、100
、180、200 (mm),寬度: 15mm,在一定壓力下進行拉張。當紙條斷開時,儀器以千克來
表示必需的張力。
四、紙張白度的測定:為了解紙顏色的變化,一般用IBD型白度測定儀測定。
五、 紙張重量的測定:
紙張重量測定時,將面積為lO× 10厘米的紙張放在天平上稱重。然後用稱重時所得之數
目去乘100,就得到一平方米
第二節 紙張化學性能測試 :
一、紙張PH 值的測定:
目前國內外檢測紙張PH 值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水抽提法:一般分為熱抽提和冷抽提。
(1)熱水抽提法:
稱取l克剪碎紙樣,置於125m1三角瓶中,先加20m1二次蒸餾水,使紙均勺浸濕,再補加
5Oml蒸餾水,把空氣冷凝器(750×9mm)裝在三角瓶上,把三角瓶放入100°C蒸汽浴中,使
瓶內溶液保持在95℃~100℃。經常搖動,一小時後拿出,冷至20℃ -30℃ ,然後用酸度
計檢測酸度。
(2)冷抽提法:
稱取1克剪碎紙樣品置於100m1燒杯中,加入20m1蒸餾水,使之均勻浸濕,再補加50m1蒸
餾水,搖動,用表面皿蓋燒杯,一小時後攪拌溶液,用酸度計檢測。一般認為,熱抽提
法更能反映紙張中有潛在酸性物質。
2.平頭電極法:
這種方法是酸度計接平頭電極測紙張表面酸度的方法。其方法,是把紙張鋪在一塊塑料
布上,塑料布下墊一塊海棉,或者把紙張鋪於橡膠面上,滴一滴蒸餾水於紙上,把電極
測量表面浸入水中,約10分鐘後,讀 PH 值,測完後,用吸墨紙將水從紙張表面吸淨。
這種方法和熱抽提法的PH 值數據近似,所以是一種簡便、可靠的方法。
3.試紙條測試方法:
其方法:先將紙張鋪於塑料薄膜上,用滴管滴一至二滴蒸餾水,然後把PH試條鋪於水滴處
,前面鋪一層塑料薄膜,輕壓試紙和紙直接接觸,經2 ~ 5分鐘後拿出試紙條,再用比色
樣對比,即可知紙張的酸度。這是一種快速簡便方法,缺點是精確度較差。
二、纖維素含量:
纖維素的純度直接關係到紙的壽命,通常用測定樣品α-纖維素含量的辦法加以確定。
三、紙張銅值的測定:
就是每100克粉碎的紙,在用硫酸銅鹼溶液處理時,所產生氧化亞銅中的金屬銅克數。
銅值的高低是纖維素穩定程度的標誌。
四、紙張纖維的測定:
為了測定纖維的特性,一般利用顯微鏡檢查,即可確定纖維的類型。如果應用磺同氯化
鋅的水溶液為纖維著色,再進行顯微鏡檢查則更有利於測定。
其方法:將事先撕成單個纖維之紙片放在載片上,然後用磺同氯化鋅溶液將纖維著色。
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的紙標本。就可以根據纖維來測定紙的成分。磺同氯化鋅溶液能將
破布紙漿纖維染成紅色,化學紙漿纖維染成青紫羅蘭色,木漿纖維染成黃色。
五、紙張中松香的測定:
測定方法:在紙張的同一部位滴上5 ~6滴醚,然後觀察蒸發後是否留下光圈,如有光圈
就表明紙曾用松香上過膠。也可用醋酸測定紙中的松香,其方法,將紙的標本放在盛有
少量冰醋酸中沸騰。冷卻後,在提出物中加上一滴濃硫酸。如呈紅紫羅蘭色,並即變成
暗色,這就表示紙中有松香。
六、紙中有害雜質的測定:
紙張中的有害雜質:有游離酸、游離氯、酸式鹽、硫化物、鐵氧化物。這些雜質破壞紙
張纖維物質。
測定紙中有無氯的方法,是用碘化澱粉紙片對濕紙進行試驗。當紙中有游離氯時,附在
紙上的,濕潤碘澱粉紙紙片即呈藍色。測定紙中硫化物的方法:先將紙片放在盛水的試
管中沸騰,即將用醋酸鉛濕潤之紙片放入試管的開口一端。當紙中有硫化物時,醋酸鉛
的紙片即呈黑色。具體測試方法可參考有關專業書籍。
臺灣地區紙質文物的種類及保存概況
臺灣地區主要紙質文物的種類,不外乎書畫、圖書、檔案文獻資料等,如各公私立博物
館、美術館等典藏機構及私人書畫文物蒐藏企業及個人均有許多藏品,其中不乏許多國
寶級精品,往往均能獲得較佳的保存維護與重視,其餘為數量龐大的圖書、檔案文獻資
料等,往往因為受限於人力、經費的欠缺,而較無法加以兼顧,其中尤以圖書資料為甚。
我國古代用紙,多以手工使用植物纖維原料經由石灰或鹼處理製成,因含鹼性高,加以
韌皮植物纖維紙力較強,保存經歷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仍完好留傳於世。而近百年來改
用機器造紙,產量大增,原料多為木材纖維以硫酸鹽類化學處理,惟紙張酸化嚴重,此
類圖書、檔案文獻資料若不妥善處理,不出五十年,將會粉化碎解。此外典藏環境中之
溫濕度、光線、空氣污染、生物、人為或天然災害等,均會對紙質文物造成危害,故需
加以重視防護。
臺灣地區有關中國歷代書法、繪畫的典藏,以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為主要典藏機構
,從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典藏項目中可看出,歷代名畫有五千餘幅、法書有二千七百餘幅
(卷)、法帖近一千二百幅(卷)、其他約近千餘幅,書畫類小計有近萬幅(卷)。其
他紙質文物,如善本書籍十七萬餘冊、漢蒙藏書籍一萬一千餘冊、奏摺三十餘萬冊、檔
案文獻四萬餘種,圖書文獻類小計達五十七萬餘件。由故宮博物院總收藏量近六十五萬
件藏品中,紙質文物約五十八萬件,佔總收藏量約達89﹪強,加以紙質文物較銅、瓷、
玉器等等文物,更難以保存維護。茲依種
類分別列舉如下:
書法、繪畫
一、典藏書畫的種類
以故宮博物院為例,所典藏歷代法書,除極少數絹本外,多半為紙本,且以手扎詩箋居
多,時代最早的為東晉王羲之法書,自唐以迄宋、元、明、清歷代各名書家真蹟都有收
藏,如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冊)及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唐孫過庭書譜序(卷
)、懷素自敘帖、草書千字文(卷)、宋蘇軾寒食詩(卷)、元趙孟頫閒居賦(卷)、
元張雨七言律詩(軸)、明文徵明醉翁亭記(軸)、明董其昌杜甫謁玄元皇帝廟詩(軸
)等等。中國目前流傳最早書家的墨跡,當屬兩晉人陸機的「平復帖」,由於紙張不如
金石、甲骨來的容易保存,即使東晉的書法真蹟留傳下來已不多。故宮歷代名畫,隋、
唐、五代多屬絹本,至宋代以後以紙本漸多,如唐閻立本職貢圖(卷)、李思訓江帆樓
閣(軸)、五代南唐巨然層巖叢樹圖(軸)、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軸)、郭熙早春圖
(軸)、南宋馬遠雪灘雙鷺圖(軸)、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趙孟頫鵲華秋色(
卷)、明沉周廬山高圖(軸)、仇英竹下聽泉(冊)、清王原祁春雲出岫(軸)等等。
二、書畫的保存修復
書畫作品為求便於收藏保存或張掛陳列展示,往往均以宣、棉紙加以托裱,以保護加襯
畫心,而裝裱成手卷、掛軸、冊頁等傳統品式,掛軸又可分一色裱、兩色裱、三色裱、
宣和裝、紙鑲綾邊、紙鑲旗桿邊等。手卷有套邊、轉邊、撞邊等。冊頁有推蓬式、蝴蝶
式、經摺式等。其他還有鏡片、橫披、對聯、通景屏等。畫家及裱褙者所用的絹紙筆墨
顏料及裱褙等材料,它們的質地形制隨著時代的進展,是逐步演變發展而來的。譬如畫
絹在結構上就有單絲、雙絲和絞絲的區別,早期的畫絹多為單絲,到五代、南宋時期則
出現雙絲。並有「唐人五代絹素麤厚,宋絹輕細」及「五代絹或麤如布」的說法。元代
書畫用絹比宋代要粗厚些,不如宋代的細密潔白。但亦有例外,如趙孟頫這樣的大家則
使用質量較高的「密機絹」。畫絹是由蠶絲組成,因生絲織物性堅挺,表面有毛刺,不
易吸墨,需經加工才可入畫。唐宋時期的加工方法是「以熟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
是不用膠礬的,而以澱粉為漿,並加以捶平,不會有後代以膠礬製熟絹的酸化劣化問題
。中國畫用的紙,主要有麻紙、宣紙、皮紙、高麗紙等等。有名的「澄心堂紙」為一種
楮皮紙,相傳始於南唐李後主所創,畫史上說,宋李公麟畫作,多用「澄心堂紙」;宋
代有朝鮮製的「螢紙」,為桑皮紙,紙稍厚而表面光滑潔白如螢。宋代除楮皮紙、桑皮
紙外,也有以竹為原料的紙,王獻之的「中秋帖」據說為此種紙。元代一些隱逸畫家則
喜用生紙或半熟紙,如元四大家除王蒙外,黃公望、倪雲林與吳鎮都喜用此類紙粗生紙
張,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即採用樹皮棉紙料,屬半熟紙。明代的箋紙更是五光十色
種類繁多。清代的四王、四高僧、揚州八怪亦喜用生紙或半熟絹。
繪畫與書跡的組成可分為絹紙的基底層與墨顏料層,顏料層是植物性顏料、礦物性顏料
與膠質等,其與紙絹基底層皆因年代久遠,質地常呈酥鬆脆弱的狀態,若不經過妥善的
托裱修護,往往無法加以收藏保存或張掛陳列展示。而且這些古書畫,或有經過歷代揭
裱修復及保存展示不當諸因素,有些畫面變色、龜劣脫落、水漬、霉變、蟲蛀或畫心不
平、裝裱功能變質老化等,更須加以調查、評估、研討出適當的保存維護方式。故宮博
物院則有專屬的修護室,從事古書畫的修護裝裱,並參考調查日本、大陸的工法、材料
、工具及保存方式等並加以改良,以提昇修護保存的功能。故宮博物院曾選擇典藏書畫
精品,書十件,畫二十件,委託日本株式會社二玄社,依原件尺寸,相同絹紙材質,加
以複製;可見國內古書畫複製的人才、技術、材料及研究仍感不足。北京故宮博物院的
文物保護實驗室,則除設有金石鐘錶、明清傢俱、漆器專屬修護室,並分別設有書畫複
製、書畫裱褙室,書畫複製方式則有照相製版、人工摩寫兩種不同方式,照相複製方式
顯相逼真,可直接顯像於紙或絹上,再加以作舊處理。文物保護實驗室有專業人員近80
人,書畫修護複製人員則幾達20人。
礦石造紙技術的開發
我國最早實現礦石造紙的雲南省,現已生產出上千噸優質紙張。這一重大技術創新被推
廣至山西、四川、山東等地候,更多的造紙廠可以在造紙時用礦石取代部分木材。雲南
礦產資源豐富。這裡的非金礦產開發利用中試基地,1999年起開始探索利用礦石作為造
紙原料,最發明了將硅灰石研磨成超粉代替植物紙漿。現在,造紙中每使用1噸硅灰石
超粉,可以節省木材3.6立方米。
硅灰石超粉被稱為"礦物纖維"。雲南省非金?礦產應用研究所高工程師鍾光榮說,
運用先進的超粉碎技術,可以將硅灰石粉碎為纖維狀,使其與植物紙漿合。將硅灰石
與植物紙漿混合使用,無需改變傳工藝和設備。
專家說,硅灰石造紙可以生產從普通包裝紙到高級銅版紙等各類紙張。這些紙張不
再帶有很的電,而且,紙張的性能改善,透明度提高。
利用硅灰石造紙,還可以提高經濟效益。與採用木漿相比,每使用1噸硅灰石超粉
可降低成本100元到300元,硅灰石造紙可以少木材制漿過程中的"黑液"排放,有利於環
境保護。雲南省是西南地區唯一擁有豐富硅灰石資源的省份,已探明硅灰石儲量5363萬
噸,遠景儲量過億噸,占全國總儲量的28%,昆明市目前已建成年產10萬噸硅灰石超粉
的現代化企業。
雲南超微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施玉北說,目前我國年產紙張3000萬噸,造紙木漿
受長江中上游禁伐天然林影響日趨緊張,造紙業對硅灰石的需求將越來越大。
來源:中創網天津分站信息
中國包裝紙消費震蕩世界市場格局
專家指出,未來十年,中國造紙工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需求量仍然持續增長。據預
測,2005年紙及紙板消費量為5000萬噸,年均增長6.8%,人均消費量為38千克;到201
5年,紙及紙板消費量將達到8000萬噸,年均增長4.8%,人均消費量將達到56千克,高
於目前世界平均消費水準。
目前中國已進入世界造紙生產、消費和進口大國之列,今後將向造紙強國方向發展。改
革開放以來,中國造紙工業迅速崛起,紙品市場需求量呈快速增長趨勢。2001年我國紙
及紙板產量3200萬噸,消費量3686萬噸,人均消費量29千克,紙及紙板進口量559萬噸,
出口量76萬噸;進口紙漿490萬噸,出口1萬多噸;進口廢紙642萬噸,出口不足1000噸;
進口紙製品28萬噸,出口77萬噸,進口合計1719萬噸,用外匯64億美元,已躍居中國主
要進口商品用匯的第三位,僅次於石油和鋼材,出口合計154萬噸,創匯15億美元。200
1年中國紙及紙板生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三位。
近年來,中國造紙工業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格
局變化,國內包裝紙生產的結構矛盾也日漸突出,主要表現在產品有效供給能力不足。
與美國相比,我國包裝紙業的生產和消費均處於較低水準。中國包裝紙工業的現狀既反
映出問題所在,同時又表明包裝紙工業在中國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進入21世紀以後,
中國包裝紙工業處於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發展時期,國內企業應加大改造力度,加快
原料、產品、規模、技術和投資結構的調整,提高企業持續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加速中
國包裝紙工業現代化進程。
未來十幾年,中國包裝紙工業仍將處於發展中的調整增長時期。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升級,國內紙品市場供需仍將快
速增長,包裝紙業有著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將是發展造紙業的強大動力,同時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是拉動中
國包裝紙工業增長的重要因素。今後中國的經濟改革將進入全面深化,大膽創新,穩中
求進的新的發展階段。國家將會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投資將繼
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同時將會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程度,拓寬開放領域等。中國將為
國內外投資者提供一個寬鬆的宏觀經濟政策環境,為商貿活動提供發展的空間和機會,
為中國造紙工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儘管中國包裝紙工業乃至整個造紙工業今後的發展會面臨著資源和資金等方面的困難,
然而只要努力奮鬥,不斷進取,中國造紙工業及包裝紙工業一定會建設成為立足於世界
之林的現代化造紙工業,對世界造紙業的發展也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來源:消費日報 作者:王淑君
- Dec 21 Wed 2005 18:58
書畫揭裱修復之研究
書畫揭裱修復之研究 范定甫 臺南藝術學院/古物維護研究所/92/碩士/92TNCA0753007 書畫揭裱修復之研究--以暫時性加固方法與材料為主 書畫裱褙或裝潢的目的在於裝飾、加固和保護易皺、易損的畫心,並使書畫平整、 便於觀賞與收藏,裝裱與書畫共同成為文物。當裝裱材料與畫心兩者因各種環境因素作 用發生嚴重劣化,無法以一般的維護加固措施改善,此時必須揭除老舊的裝裱、進行畫 心的修復,並更換新的裱褙材料、重新裝潢。揭裱也可說是書畫修復重裝的必要過程與 方法。 揭裱技術以水份的多寡,可區分為濕揭與乾揭兩種方法。所謂的濕揭是指整幅畫心 同時均勻潤濕,而後揭除裱紙的方法;乾揭並非完全不使用水份,而是在小區域內儘可 能減少潤濕裱紙與褙紙的水份,進而揭除的方法,或可稱為局部濕揭。揭裱前需對畫心 施予暫時性加固以保護揭裱操作時文物的安全,暫時性加固技術可以分為非黏著劑法與 黏著劑法。非黏著劑法僅以水貼合加固材料與畫心;黏著劑法則以水溶性黏著劑貼合加 固支撐材料於畫心。書畫修復時依畫心的損壞狀況選擇暫時性加固方法,並可搭配濕揭 、乾揭運用。 依模擬黏著劑存留在畫心表面的試驗,測量塗佈對表面顏色的影響、清洗的效果、 以及耐久試驗等項目,布海苔、甲基纖維素與漿糊三種目前所應用的黏著劑中,以布海 苔對試樣的顏色影響最大、耐老化性能差,清洗後仍嚴重影響試樣的濕熱白度穩定性。 漿糊在清洗後有助於試樣的白度穩定性。 三者之中,甲基纖維素的清洗度佳,耐老化性最好,對畫面顏色的影響最小,建議 可以甲基纖維素作為書畫揭裱時畫心暫時性加固的黏著劑。目前關於書畫保存的研究多 注重在裱貼材料之耐久性,而無討論關於揭裱用暫時性加固黏著劑對書畫保存性的影響 ,期待本研究的提出,能做為未來研究討論的基礎。 紙張文物的修復 紙張既已損壞,就必須進行修復,盡量使其恢復本來的面貌和得到一定強度的加固 ,以便於保存。由於紙張文物種類很多,損壞情況不同,有成冊的圖書,也有單頁的文 件,亦有大幅的書畫、地圖。有的蛀食成洞,有的粘連一起,有的觸手成粉...。因此, 紙張文物的修復工作,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很高而且十分細緻的工作。 本章就修復原則、清洗、漂白、修補、加固等基本技術,分述如下: 修復的原則 : 一、力求保恃原狀,殘缺部分的處理,必須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不能憑主觀思想行事。 修復前應做好文字、照相記錄。 二、重要的文物修復前,制訂周密的計劃、方案,必要時得請有關專家予以認可,不能 草率從事。 三、修復時所使用的各種材料,盡可能與原物協調一致,不致產生副作用,還要易可逆。 四、所使用的各種修復方法和材料,必須經過試驗證明確實有效,而有十分把握的,方 可採用。 清洗和漂白 : 紙張文物在展覽、閱讀、保管過程中,由於不慎,有的表面會被灰塵、泥土掩蓋,有的 會沾染茶、墨、油跡,有的因年久受煙熏,使紙變黃。為了去掉污跡,恢復潔淨,這就 需要清洗和漂白。 一、除塵: 這就是清除紙張上灰塵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軟毛刷輕輕刷掉灰塵,由於效率不高,且 污染空氣,目前已採用吸塵器處理,可有效地清除紙上的灰塵。 二、水洗: 通常用蒸餾水清洗除去紙上的水斑和泥斑,這是最經濟、最常用的方法。清洗之前先檢 驗一下對字跡、色彩的作用,如果出現褪色,就應當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樹脂溶液或膠 礬水對字跡色彩加固,然後再行處理。水洗時還要注意水溫,一般用室溫水,必要時也 可選用沸水。操作時,先準備一個搪瓷盆或塑料盆,注入蒸餾水,將紙張文件平展在塑 料托板,或支撐在塑料網上,然後放入盆中,直至全部浸濕,用毛筆刷洗污跡,經過一 定時間的浸泡,把文件由盆中取出,繼續用蒸餾水沖洗乾淨,最好再檢測一下PH 值,然 後用吸水紙吸掉水分,放在兩張吸水紙中間壓平、乾燥。 三、有機溶液清洗: 當有些污跡用水難以清除時,選擇合適的去污溶劑,是至關重要的。清除這些污跡所適 用的溶劑見下表: 編號 污跡名稱 適用的溶劑 1 顏料 A和B的混合液。C、D 2 漆 E、F、C、P 3 油 G、H、I、B 4 脂肪 A、J或C 5 蠟 K、G或H 6 油膏 G、H、K 7 樹脂 A或C 8 橡皮膏 I或B 9 橡膠膠水 B和H的混合物 10 膠 L 11 漿糊 M 12 霉斑 A或B 13 茶或咖啡 N 14 鐵銹 O 各種代號的說明 代號 名稱 代號 名稱 代號 名稱 代號 名稱 A 乙醇 E 丙酮 I 四氯化碳 M 水 B 苯 F 甲基化酒精 J 石油醚 N 過硼酸鈣 C 啶 G 正乙烷 K 汽油 O 5﹪草酸 D 松節油 H 甲苯 L 溫水 P 稀氨水 應用方法:把帶有污跡一面的文件放在吸墨紙上,用棉花醮著所選溶劑,在污跡部分進 行拭擦,並從背面用海棉吸收溶劑,污跡由於溶劑的作用再轉移到吸墨紙上。隨後,把 文件放到新的吸墨紙上,再次用海棉吸附。如此反復多次,直至污跡去盡為止。 有機溶劑去污,效果好,速度快,不會使紙引起明顯的膨脹。但所用的各種有機溶劑易 燃,有的還有毒性,因此使用時注意安全。 四、漂白: 用溶劑法清洗不掉的污跡,可以用漂白消除。漂白是比較劇烈的氧化還原過程,它會使 紙張的組織受到侵蝕而削弱,使墨水或色彩褪色則失去光澤。因此,漂白之前必須進行 局部試驗,在取得經驗並証明行之有效的基礎上,方可使用。 現將常用的幾種漂白劑簡述如下: 1.過氧化氫 分子式是H202 ,俗稱雙氧水。無色液體,比重1.438 ,沸點151.4°C,能與水、乙醇或 乙醚以任何比例混合,在不同情況下有氧化或還原作用。用作漂白的過氧化氫溶液,是 用過氧化氫和乙醚以等量比(體積)混合,過氧化氫要在振盪時用醚摻混,這種乳濁液放 置後分成兩層,乙醚在上,過氧化氫在下。而乙醚溶液中含有漂白所需足夠的過氧化氫 。可用棉花醮取去污。這是一種溫和的漂白劑,一般都先用它作去污試驗。對於發了黑 的鉛白和紅丹,可以用過氧化氫使它變為白色的硫酸鉛,恢復原來面貌。 2.次氯酸鹽 是一種傳統的紙張漂白劑。常用的為次氯酸鈣,分子式為Ca(ClO)2‧4H2O,白色晶體。 不吸濕含有效氯70% 。還有次氯酸鈉,分子式為NaClO,蒼黃色,極不穩定,溶於水。 水溶液呈鹼性,是強氧化劑。一般採用次氯酸鈉,用次氯酸鈉漂白可分三步,第一步先 配製5%次氯酸鈉溶液,用來浸泡文件,由於鹼性作用使紙張變軟。然後把文件移入盛有 濃鹽酸的水溶液中 ( 5g/115Oml )。最後把處理過的文件放在盛有2%硫代硫酸鈉溶液內 ,用以清除殘存的氯,然後再用水沖洗乾淨即可。使用的濃度和時間應根據污跡的程度 而定。 3.氯胺-T 分子式為CH3C6H4SO2N.NaCl.3H2O ,即對甲苯磺氯胺鈉,白色微黃晶粉,稍帶氯臭 。在空氣中易分解,微溶於水,不溶於苯、醚、氯仿,遇醇分解。此法是普倫德萊恩博 士首先建議使用的。通常使用的濃度是2%水溶液。隨後印度學者改用醇溶液,其方法是 非常簡單的:首先將10克氯胺T溶於25毫升的蒸餾水,與無水乙醇充分地混合,而後把處 理的畫或文件放在合適的照相用的搪瓷或塑料盆裡,再將配好的氯胺T 醇溶液慢慢地倒 在畫或文件上,使它完全浸入溶液中,以玻璃復蓋溶器,經5小時的浸泡,當無色的醇 溶液變成黃色時,便可移去醇溶液,讓畫或文件在室溫下乾燥即可。對於脆弱的書畫或 文件,在浸入醇溶液前,應採取保護措施,先用膠礬水或1%丙烯酸樹脂溶液加固,待乾 後再行處理。 氯胺 T漂白作用是溫和的,其漂白性能慢慢失去,在紙上不殘留腐蝕性的物質,因此不 需要用水沖洗。另外,所用的醇溶劑可以蒸餾回收,也是比較經濟的方法。 4.高錳酸鉀 分子式KMnO4,俗稱灰錳養,深紫色晶體,有金屬光澤。味甜而澀。比重2.703,溶於水 ,遇乙醇即分解。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漂白劑。 其配方及操作過程如下: 先把需漂白的文件放在0.5 %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約5分鐘,然後取出,移放在2 %的草酸溶 液中,最後用蒸餾水清洗,至清洗液呈中性為止。 目前也有人採用以下配方: (1) 先用0.26 %高錳酸鉀溶液沖洗5分鐘,然後用等量的1%硫酸鈉和1%草酸混合溶液沖 洗2分鐘 ,最後用蒸餾水洗至中性。 (2) 先用1 %高錳酸鉀溶液沖洗5分鐘,然後用1 %檸檬酸沖洗 5~10分鐘,最後用蒸餾 水洗至中性。漂白法只能應用於紙張狀況良好,而污跡又難以用溶劑去除的對象。對於 脆弱,易碎的紙張,一般不宜採用。使用時必須控制濃度、時間,隨時觀察各種現象, 以便及時處理。 水浸圖書文獻資料的處理 處理水浸圖書文獻資料時,切不可加以疊放或以日光對其直接曝曬,如此往往使此一紙 質圖書文獻資料,產生粘結或起翹變質,而無法加以挽救。凡此遭遇水浸的紙質文物, 傳統的辦法為採漬水法,近代則加以研發出冷凍乾燥法,茲分別加以說明: 一、傳統漬水法: 如前述清洗法,就是將已經水浸黏連在一起的圖書資料,重新加以泡蒸餾水,然後就在 水中將紙一張張分別挑開,平鋪在裱版上,等待自然陰乾後,再加以重新裝釘。此法不 但費工費時,更需相當的經驗及技巧,一般人較難體會做到。且遇水會使字跡顏色脫落 的紙質文物,於漬水法前需妥善適度的加固。甚至有些早期水浸或受潮紙質文物,因長 時間環境的變化,已黏結成棍棒般的堅硬,則祇有極少數的技師,方有能力以溫熱水或 蒸氣,緩緩揭起托平加以補救。 二、真空冷凍乾燥法 真空冷凍乾燥法為日本奈良縣生駒市的「元興寺文物研究所保存科學中心」的研究小組 ,於1995年開發研究一種處理因昆蟲分泌物或黴菌而黏連在一起的文獻,使其加以剝離 的方法。從不斷反覆試驗中,初步採傳統方法,先把黏連在一起的文獻資料,浸泡在水 中一、兩天,然後把泡過水的資料取出,於飽含水份情況下,直接用保鮮膜包起來,放 在冷凍櫃中使其凍結,然後取出,去掉保鮮膜,放在強化玻璃製成的容器中,用電動泵 在一、兩天內抽掉容器內的空氣,使凍結的水份直接昇華氣化,致使原本在凍結狀態的 各頁之間,形成的空隙得以保留下來,使紙張與紙張間 不再黏連。 |
- Dec 21 Wed 2005 18:40
無酸紙研製
無酸紙研製 Preparation [摘要] 本研究針對進口無酸紙及國產文化用紙之耐久性加以評估,並自製鹼性紙進行酸性 紙之脫 酸處理,以評估脫酸處理對紙質耐久性之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經高溫高濕及室外自然劣化後,酸性紙的回色現象及紙力衰退情形 皆大於鹼性紙,紙中含有機械漿者,受光線照射後有明顯之回色現象,但接受高溫、高 濕處理後,酸性紙之回色情形並不顯著。鹼性紙中添加的碳酸鈣,能緩和劣化過程中pH 下降的情形,並能減緩紙張的劣化。經12年室內自然劣化後,各種國產的文化用紙均呈 現相當之劣化現象,其中酸性紙之劣化程度最為嚴重,紙張之耐摺力僅剩原來的四分之 一。相較之下,存放在黑暗處之酸性紙尚可維持良好之白度及紙力,故在文物保存時, 紙張應置於溫濕度較低之地方,並盡量避免光線直接或間接的接觸。 內添上膠紙實驗結果顯示,AKD上膠紙之上膠度與其添加劑量、抄造pH值成正比, 但作為脫酸用紙之AKD添加劑量以0.1~0.2%為宜。經室外日光曝曬100小時後,AKD及 松香-明礬上膠紙之上膠度均降為0。 酸性紙之pH值經鹼性紙之壓板脫酸處理可加以提升,在高濕高壓下可縮短壓板時間 。以兩 種鹼性紙在95 % R.H.及36g/cm2壓力之壓板下處理5天後,酸性紙之pH由4.8提 升至7以上,劣化後的耐折力保留率由30%提升至60%。 國內A廠道林紙和進口無酸紙具有良好之耐久性,但就酸性紙的脫酸效果而言,A廠 道林紙與實驗室自製的鹼性紙都比國外進口的無酸紙優異,故此兩種紙可考慮替代其作 |
- Dec 21 Wed 2005 18:35
漿糊
漿糊 摘 要 試驗結果如下﹕ 2.小麥澱粉之前浸泡處理所製之糊pH值會下降,且剝離強度會隨泡水天數增加而下降,稀釋 |
- Dec 21 Wed 2005 14:43
膠彩畫材料的認知及膠彩畫油畫尺寸表
在胡粉的分類中,則分為太極無上花胡粉、盛上胡粉、水飛胡粉(白雪、白壽、
|
膠彩畫、 油畫 尺寸表 | |||
號數 | 人物型F(Figure) | 風景型P(Paysage) | 海景型M(Marine) |
0 | 17.5×14.0cm | ||
1 | 22.5×15.5cm | ||
2 | 25.5×17.5cm | ||
3 | 27.0×22.0cm | 27.0×19.0cm | 27.0×16.0cm |
4 | 33.0×24.0cm | 33.0×21.0cm | 33.0×19.0cm |
5 | 35.0×27.0cm | 35.0×24.0cm | 35.0×22.0cm |
6 | 41.0×31.5cm | 41.0×27.0cm | 41.0×24.0cm |
8 | 45.5×38.0cm | 45.5×33.0cm | 45.5×27.0cm |
10 | 53.0×45.5cm | 53.0×41.0cm | 53.0×33.0cm |
12 | 60.5×50.0cm | 60.5×45.0cm | 60.5×41.0cm |
15 | 65.0×53.0cm | 65.0×50.0cm | 65.0×45.0cm |
20 | 72.5×60.5cm | 72.5×53.0cm | 72.5×50.0cm |
25 | 80.0×65.0cm | 80.0×60.5cm | 80.0×53.0cm |
30 | 91.0×72.5cm | 91.0×65.0cm | 91.0×60.5cm |
40 | 100.0×80.0cm | 100.0×72.5cm | 100.0×65.0cm |
50 | 116.5×91.0cm | 116.5×80.0cm | 116.5×72.5cm |
60 | 130.0×97.0cm | 130.0×89.0cm | 130.0×80.0cm |
80 | 145.5×112.0cm | 145.5×97.0cm | 145.5×89.5cm |
100 | 162.0×120.0cm | 162.0×112.0cm | 162.0×97.0cm |
120 | 194.0×130.0cm | 194.0×112.0cm | 194.0×97.0cm |
150 | 227.0×182.0cm | 227.0×162.0cm | 227.0×145.5cm |
200 | 259.0×194.0cm | 259.0×182.0cm | 259.0×162.0cm |
300 | 291.0×218.0cm | 291.0×197.0cm | 291.0×182.0cm |
500 | 333.0×248.5cm | 333.0×218.0cm | 333.0×197.0cm |
- Dec 21 Wed 2005 14:20
箔
箔合及押箔所需用其及方法 箔合所需用具: (1)馬連 (2)竹夾 (3)報紙或月曆紙、雜誌等 (4)椿油(植物油)或嬰兒油 (5)箔 (6)平台(可用電話本代替) (7)爽身粉(或滑石粉) 箔合的步驟 不管是金或銀箔都是非常薄的,不能直接使用。必須藉由箔與箔之間的一層薄紙密 合後,箔才能使用。而這一層薄紙就稱為箔合紙。 (1)將椿油等滴在報紙或月曆紙上,用馬連在沾油墊外上之以摩擦,使油氣沾在馬連上。 (2)用竹夾取下覆在金箔上的箔合紙,放在平台上,再用沾有油氣的馬連在箔合紙上摩 擦幾下,使油氣附著於箔紙即可。 (3)摩擦過的箔合紙因產生靜電的關係,宜稍待片刻後再放回箔上面。 (4)放好了箔合紙後,用竹夾肚輕壓,使和箔緊密接合。箔合的過程中需注意的是箔合 之後的箔最好在當日使用完,否則經過一段時間後,箔和箔合紙過度密合,就無法取下。 押箔的步驟 (1)欲貼箔的部分可先用鉛筆輕輕的畫上格子。如此可防止押箔時歪曲。 (2)將欲貼箔的畫面塗上2-3次的捨膠。為了使箔的接著力提高,並使畫面的膠水乾得慢 一些,所以使用不稀釋,甚至比平時更濃的膠水,我們稱之為「捨膠」。 (3)將膠水略稀釋後,在畫面上欲貼箔處約比一張大一些的面積先塗上膠水,將貼好箔 合紙的箔,箔面向下,角對齊後,輕輕放下用棉花壓平,慢慢將箔合紙撕下,即完 成一張。 (4)貼第二張箔時,記住需和第一張重疊一小部分(0.2或0.3公分)。畫面的末端可先 將箔剪開再貼。 (5)等全部貼完後,讓它自然乾燥,用脫脂棉將多餘的油分吸起,再上一層膠礬水,可 防止變色及方便上色。 箔的修補 貼的不好的地方可以利用修補的工作使畫面完全不漏出破綻來。 (1)可利用刷毛(拼筆)沾取熱水將箔刷去後重貼。 (2)如果是小面積的修補,可先把箔剪成小片後修補。 灑金、銀箔 將不完整或貼壞了的箔收集起來,可利用這些來灑金或銀等。所謂灑金、銀就是將剩餘 的箔放在貼有金網的砂子筒中攪拌成粉末後灑在畫面上。金網的種類有粗細之分,可依 照自己所需來選擇。 灑金、銀箔的步驟 (1)在畫面上塗上極薄的膠水(三千本1支對700-80Occ的水)約3-4次。 (2)直接使用砂子筒灑在畫面上亦可,若是希望砂子的大小粗細相同的話,先用硬毛筆 攪拌竹筒內的箔後倒出,再倒入竹筒內攪拌,重覆2-3次。 (3)將預備好的砂子放到竹筒中,用硬毛筆輕輕轉動,灑在畫面上。也可用鐵棒敲打竹 筒或者跳動硬毛筆也是一種方法。 (4)不要急著一次完成,可分2- 3次,如此效果較好。但膠水如果乾掉,砂子就附著不 上去了,所以只有要灑砂子的部分先塗上膠水。 (5)灑到一個程度之後,將和紙放在畫面上,用手掌壓平,如此砂子不但可以和畫面密 合,同時可將多餘的膠水吸起。 (6)膠水乾了之後再上一次膠水,必要的地方再灑上金、銀箔。一直到整個畫面接近自 己的理想。 (7)灑金、銀箔的工作完成之後,等待乾燥。完全乾後,用綿布等摩擦畫面,把多餘的 砂子除去。 二、金、銀泥的調溶 (1)比調製礦物質顏料時更少的膠、磨開。 (2)磨開後的金泥置於電爐烘加熱。 (3)待膠乾後,產生光澤時取下碟子。記住若加熱過頭,金泥的量會愈少。 (4)冷卻後加入溫水調開,待金泥沈澱後,將溫水倒去,這時一些混濁液體也會一起被 倒掉。重覆這個步驟2-3次,如此就能調出非常漂亮的金色來。 (5)最後加入很薄的膠水即可使用。需記住因金的比重重,膠水過少,無法附著在畫面 上。但膠水過濃則金泥的發色度會很差。至於銀泥的部分因加熱會變黑,所以在調 製的過程中不能使用電熱器加熱。其它的過程和調製金泥是一樣的。 |
- Dec 21 Wed 2005 14:04
絹
絹布
現代的膠彩畫因厚塗的傾向愈來愈強烈,所以一般人都是以紙做為基底材料。其實,不
只是紙,絹、板(檜、杉、桐)、麻布、綿布等都是膠彩畫中很好的基底材料。
布的當中絹是最常被使用的。其它麻布、綿布,甚至現代的聚酯等化學纖維也被運用。
麻布不怕蟲咬,以基底材料而言,在保存上最合適,但紋路粗而且容易使顏色的發色度變差
,而綿布和麻布一樣。但在印度及西藏畫在麻、綿布上的作品比絹多。其實使用麻、綿布時
只要多打幾次底,顏色發色度的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
從古代至戰後,甚至到今日,絹一直都是膠彩畫的主流基底材料。動物性的材料製成,
所以容易遭蟲或蠹蟲侵襲,但卻一直被使用。因為絹漂亮的光澤及發色度超群出眾,可以把
膠彩顏料的美表現得淋漓盡緻。
絹是非常怕濕氣的,只要一受潮就無法裱得很好,所以在保管上要十分注意。絹依織目
又分為二丁通,二丁通重目、三丁通等其中以三丁通最優,當然價位也較昂貴。
一、材料
1.絹
2.白膠
3.木製絹框
4.糊刷
步驟
1.準備一張和絹框約同等大小的絹
2.絹框的部分塗上白膠
3.將絹布表面朝內側卷起
4.絹布左右兩側對準絹框後貼住,並確認絹布是否直線而下
5.確認後輕拉左右兩端,待乾
6.上膠礬水
絹
在中國織出的絹布,為尋求更柔和、更纖細的製作,因而開始了東西文化的交流。自古
以來被當成膠彩畫的基底材料的絹,產生了許多完成度高的名作。在絹布上描繪最令人喜悅
的是透過畫家的手,絹布傳達出畫家真摯的熱情。即使如此,絹布是高價的產物,而且不可
有修改重新描繪的過程,是非常需要高度的技巧來處理,加上膠彩畫偏厚塗的傾向,使得在
絹布上描繪者越來越少,但卻是可試試重新調整看法的美麗素材。
在絹布上作畫,要對絹布有所認識才行。彩繪用的繪絹是採用生絹(另外衣服材料用的
練絹,是使用去除表皮的絹)。絹是以縱線和橫線織成的,縱線搓捻的緊,橫線搓捻的較為
寬緩,含水分後,搓捻較緊的縱線產生緊縮現象,這是處理繪絹最難的地方,現在所使用的
繪絹,多以機械織的絹布為多,搓捻也較緊,其收縮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應預先知道
才好。
其他絹和基底材料相比,更容易呈現出膠彩畫顏料的美感,柤反的,膠的增減弄錯的話
或厚塗時,顏料會容易剝落,增加其困難度。首先要在比圖面尺寸大一圈的木框上裱上絹才
能開始,而繪絹對濕氣非常敏感,沾染濕氣後無法繃得很緊,必須非常注意保管,可以的話
,盡量只買當時所須使用的大小才好。
裱絹布時
首先準備好配合絹框大小的絹布,以毛刷沾濃漿糊塗在絹框上,如果是第一次使用絹框
,為了能充分黏合,須予先作捨膠的工作(塗上漿糊後等乾再塗重覆2有次),接著將正面卷
成內側的絹布握住兩端,先從絹框的上半部開始黏貼,漸漸放鬆卷起的絹布,將下端黏貼起
來,接著確認好縱線是否筆直的連通上下兩端,再拉緊左右兩端將絹布的織目整理好,再塗
一次漿糊,待乾即可。
繪絹在框上裱好後,塗上膠礬水後即可使用。確實貼好的絹布具有獨特的彈力,以動物
纖維織成的絹布,應使用沒有加防腐劑的漿糊才不遭損壞,基本上在畫面的上下方向縱線要
順暢,這樣在裱卷軸時,若搓捻的線搓得緊,容易向上卷,而且緊縮的縱線,也不致造成圖
面向外彎曲卷軸時的困擾。
- Dec 21 Wed 2005 13:49
重彩畫
我所主持的共五屆「重彩畫高級研究班」,並非「技法材料學習班」,我的教學原則
是「以創作帶動技法與畫材的學習」。傳統風格的工筆重彩畫如果只從畫材和技法上改變
是不會舊貌換新顏的。因此創作思維要更新,其作品必需反映新的時代,必需有新的審美
意識,本會有新面貌的現代重彩畫。我認為好的作品應具備下列四要素:一是創意,二是
構圖(佈局),三是技法,四是畫材。四個要素是有順序的,即「創意」是第一位的,以下
三者類推」。但在創作過程中,畫家有時會將「技法」與「材料」放在第一位,尤其是重
彩畫製作過程較長,就更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應當牢記「創意」是目的,而「技法與材
料」只是手段。「目的」與「手段」的關係是不能顛倒的。
傳統是一個過程,它不應當是凝固的,我們今天所創造的正是明天的傳統。現代繪畫
是多元化的,重彩畫家個性可以得到充分地發揮。回顧全人類的美術史,正是最有個性的
畫家、畫派在重新書寫美術史,現代中國重彩畫家也努力重寫現代中國美術史,包括重建
新的、現代的中國畫的色彩體系。
儘管有許多畫比較像日本畫,但是我認為這很正常,我們不能進行這樣的挑剔。這在
發展的過程當中是必然的。重彩畫的前景是怎麼樣的,我們許多畫家都比較茫然,但是肯
定在將來要回歸到我們民族的特點上來,這可能需要時間,但是肯定不會太長。
從工具上看,畫家們已不再限於傳統的毛筆和宣紙,排筆、噴槍、刮刀、滾筒等已被
廣泛使用;而其技法也是多種多樣,如渲染、塗抹、噴灑、刮擦、堆積、揉紙、貼箔等等
。因而,當代工筆重彩畫相對於古典工筆畫具有更豐富的表現力和更強的視覺效果。
日本畫之所以能反過來影響中國畫壇,主要是中國工筆重彩畫在顏色的研製上沒能繼
承和發揚傳統礦物質顏色的精華,傳統的技法近乎失傳,更談不上創新。
近些年來,由於中國畫傳統的礦物質顏色重新被重視,重新被研製,這一材質的變革
推動了重彩畫的發展。特別是重彩畫高級研究班對傳統繪畫材料和技法的研究和推廣,帶
動了重彩畫的創作,今天的展覽就是這個創作成果的集中體現。
伴隨著當代審美觀念進一步地擴展,復興更具色彩和肌理表現力、融有絲綢之路沿途
異文化因數的古典重彩畫,開賦予它現代的表現形態,已成為中國民族繪畫對應全球化國
際社會現狀的必然。
唐秀玲 (山東理工大學美術系教授):
中同畫在古代也叫「丹青」,可見中國畫原本就應該是一個色彩的世界。在唐宋以前
的繪畫史中,色彩一直占居著繪畫表現的主流,唐代人物畫、末代花鳥畫及店宋山水畫造
就了古典工筆畫的語言典範。宋代以後,隨著文人畫的興起,以「率意」為特徵的創作觀
念利「水墨」為特徵的技法表現漸漸成為繪畫的主流,而色彩也就逐步被邊緣化。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布潘絜茲先生的倡導下,中國工筆畫在二十多年中走過了從
復蘇到繁榮的發展過程;20世紀90年代末,色彩的介入及材質的改變成為中國畫家、尤其
是工筆重彩畫家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重彩畫創作也進人了空前發展的時期。
中國現代重彩畫是逢時而生、順勢而行。它以改革開放的文化環境為背景,以豐厚的
古典繪畫傳統為依託,以世界其他民族優秀的視覺文化為滋養,從而以豐富的畫面效果、
多樣的語言形式和自由的個性表達,奏出了時代審美的強音。
當然,現階段的重彩畫還很稚嫩,其存在的問題和值得思考的方面還很多,但它在傳
統與現代、本土與世界之間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生長點,它是具有無限地生命力和廣闊地發
展前景的。經過我們的努力,一定會創造出既有別于傳統,又有別於西洋,還有別日本的
;中國的、現代的、全新的重彩畫。
孫玉敏 (遼寧畫院一級美術師):
首屆中國重彩畫大展以濃郁、強烈的色彩表現,豐富多樣的藝術風格,帶給人全新的
視覺感受。中國工筆重彩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至唐宋已達鼎盛。此後的千百年來,在材
料與表現上沒有新的拓展,在水墨畫的衝擊下日漸衰微。20世紀初,外來文化的傳入,給
中國工筆重彩畫帶來新風,但幾千年中國畫固有的畫材--筆、墨及屈指可數的顏色,嚴重
地限制了工筆重彩畫藝術形式的突破,作品風格和語言的趨同也就不可避免。材料的單一
,一直困頓著中國工筆重彩畫家。20世紀80年代初,潘絜茲先生大力倡導工筆重彩畫。近
些年,蔣采蘋先生、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及國內一些顏料廠研製新的礦物顏料,豐富了創作
材料的品類,為工筆重彩畫形式語言空間的開拓提供了可能。
這種新材料的使用,不僅僅是個純材料的問題。材料的變革必將帶來觀念的轉變和藝
術精神的更新。當然,對於新材料的認識、使用和掌握,還在剛剛起步的階段,在傳統與
現代、東方與西方、生活與藝術、造型與色彩及形式與語言等方面,都有諸多問題要研究
、解決,這也是需要今後幾代畫家不斷做下去的事情。
膠彩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膠彩畫,又稱作重彩畫、岩彩畫、日本畫,是一種以膠為素材媒介,混合天然礦物的粉末
,與水調和後,用畫筆在紙、絹、麻或木板上的一種作畫型式,更可以結合不用的素材,
表現出許多的可能性。
[編輯]歷史
膠彩畫的歷史可追溯到中國古代唐朝的青綠金碧山水,繪畫技法也受到北宋院畫的影響,
具有中國工筆重彩畫與丹青的色彩。
臺灣的膠彩畫是在日本統治時期,由日本傳入這種繪畫方式,因此在當時的美術展覽中,
被歸類為「東洋畫組」,臺灣光復後由於反日情結,這類的畫作被美展併除門外,不得參
展,直到1962年(民國五十一年),由林之助教授提出,經學術性辯證後,將以地域性命名
的東洋畫,改為以媒材命名,「膠彩畫」名稱始行決定,1985年東海大學美術系首開膠彩
畫課程,使臺灣膠彩畫的教育不再是師徒傳授,開始走入學院美術教育。
[編輯]材料
膠彩畫使用的膠質可由動物、植物提煉出來,中國古代唐朝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畫記》
中,記載了膠彩畫使用鹿膠、鰾膠、牛膠作為媒材。這些煉膠的方法在中國漸漸失傳,在
日本使用軟質、硬質鹿膠,鰾膠,牛膠,兔膠,粒膠,三千本膠等膠材,這些膠的煉製方
式,是依古代由中國傳入的方式煉製。
膠彩的顏料來源為天然礦石研磨而成的粉末,在《歷代名畫記》中,就提及顏料依粗細、
顏色濃淡、質感等層級的分類。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6%A0%E5%BD%A9%E7%95%AB"
- Dec 21 Wed 2005 13:41
膠
資料來源:鳳凰顏料 膠的介紹: 膠是自古以來許多國家共通使用的原始接著劑,從埃及的壁畫到世界西洋古典繪畫,幾 乎都是使用膠來描繪,岩彩畫也一樣,所以和油彩畫對照的稱呼亦有人稱為 <膠彩畫>。這 些膠在膠彩畫中佔有很重要的功用,是以動物或魚類的皮、骨裡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質加 工而成,就像在做魚,肉料理時放置一段時間後產生的凝固物。在膠彩畫裡被使用的膠,有 三千本膠(灌一次形成三千支膠而稱之)、板膠、粒膠、軟硬鹿膠、兔膠等。 溶膠的過程: 調製顏料時、膠的濃度因人而異,一般份量為水200cc對三千本膠一至二條為適量;以 較稀的膠來溶顏料,再加少許水,或以較濃的膠來溶顏料,再加入大量的水,各有其各樣 程度的配合,若要呈現出礦物顏料美麗的效果,便要注意膠的使用方法。基本上粗粒子的 顏料使用時加濃膠、細粒子的顏料使用時則調和較稀薄的膠,在繪製作品時,隨畫面的完成 程度,膠的濃度也跟著改變。一般而言,打底時使用較細粒子的顏料,越接近完成時,則 使用較粗粒子的顏料。最開始時使用較濃的膠,而後慢慢稀釋其濃度,在完成階段時儘可 能的薄塗,能獲得最好的呈色效果,13號或標示(白)的顏料或水干等細微粒子的顏料,調 以較稀薄的膠較好。 另外畫面的需求不同,膠的濃度也應有所不同,若重視肌理或以厚塗法圖繪的作品需 要較濃的膠;而以細粒子的顏料為主體表現,不斷重疊塗繪的作品或畫在絹布上的作品, 則須靈活運用濃度較稀的膠。 三千本膠等乾燥性的膠,在溶膠之前必須先以水浸泡並放置一段時間,需要準備的是 三千本膠一至二條,水200cc,電熱器、膠鍋、鉗子、紗布、攪棒等。以鉗子將三千本膠 剪成小段放進膠鍋中,加入200cc左右的水放置一段時間,這時泡脹的膠塊含有大量的水 分,應該會比較好溶化。 在溶膠的過程中應避免直接加熱,或可使用陶製膠鍋,膠湯的溫度不可超過70度, 因為膠在高溫溶化時,將變得比較沒有黏著力。另外須注意隨時以攪拌棒攪動,以免燒 焦,其後再以紗布過濾後即可完成。 膠和水的比例 ‧ 三千本膠 膠1~2條 + 200㏄ 水 ‧ 鹿膠液 以3倍的水稀釋 ‧ 鹿膠 膠10~15g + 200㏄ 水 ‧ 粒膠 膠10~15g + 200㏄ 水 在膠彩畫或日本畫中,以胡粉或礦物質色粉調製顏料時,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媒材 便是膠。這膠並非化學性所合成製作出的膠,而是由動物的皮骨所熬製提煉的動物膠。 目前較為廣泛被使用的膠大部份是,三千本膠、鹿膠、粒膠,板膠等,雖然這些膠形狀 、名稱都不相同,但其原料都是來自如上述所提及的動物膠。 如同其他動物膠一般,鹿膠也是由牛的皮骨所提煉,其名稱由來是於,約六十年前 妻屋老師傅以日本古代所暢用之"鹿"膠所命名<註一>,如今妻屋老師傅早已仙逝,目前 由其女兒承襲經營,並開發了妻屋膠,即所謂的"鹿膠液"。 <註一>距今約五、六百年前當時日本所製作膠的原料大部分來自鹿的皮骨,所以妻屋老 師傅沿用"鹿膠"來命名,以表示其產品是遵循古法製作,其實該原料是來自牛的皮骨。 鹿膠的功能性與其他膠類不同的地方是在於,日本的冬天氣候極為乾冷,在早期日 式建築當中,通風性極佳,一般畫者即使在室內作畫,其顏料乾涸的很快,因此許多作 品上的顏料容易龜裂、剝落,甚至有時顏料乾涸太快因劇烈冷縮,導致紙張爆裂。 因此鹿膠中摻入了保濕劑,意在延緩作畫時顏料在乾冷的氣候中乾涸的時間,這種 加入了保濕劑的鹿膠便叫作"軟韌"。另外,未加入保濕劑的鹿膠就叫做"乾燥"。 早年本公司在進口鹿膠時曾與鳳凰顏料原廠討論此一課題,因為台灣的氣候較為濕 熱,若有人在使用鹿膠"軟韌"的過程中,未注意顏料乾燥的時間,反而容易疊色失敗或 造成發霉。但由於台灣地區許多膠彩畫家在日本留學時已習慣使用鹿膠"軟韌",因此本 公司雖有進口,但仍建議使用者採用鹿膠"乾燥"或其他膠類如三千本膠等。 若有膠彩的愛好者仍在使用鹿膠"軟韌",請千萬留意顏料在畫上後乾燥的時間,耐 心地待其完全乾涸後,再做疊色,才不容易失敗。 |